
[ridicule and criticize] 譏諷評議
譏評時政
亦作“ 譏平 ”。譏議評論;譏諷批評。《文選·孔融<論盛孝章書>》:“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平 孝章 。” 李周翰 注:“平,議也。言譏議 孝章 得失也。” 唐 韓愈 《送浮屠令縱西遊序》:“譏評文章,商較人士。”《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至於女壻一發彼此相為,外貌解勸之中,帶些尖酸譏評,隻是丈人不是,更當不起。”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铎>出世辭》:“顧專制久長,鼎鑊為政,以聚斂窮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譏平。” 葉聖陶 《倪煥之》二一:“那此無理的反對和任情的譏評, 煥之 聽得多了。”
“譏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譏諷批評或譏諷評議,常用于對人或事物帶有貶義的評價。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譏評”由“譏”(諷刺、挖苦)和“評”(評論、評判)組成,指通過諷刺或貶低的語言進行批評或議論。例如:“譏評時政”即指對政治現象進行諷刺性評價。
古籍例證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常體現文人間的學術争論或政治批判,現代使用則更廣泛,如“網絡譏評”指網民對公共事件的諷刺性評論。需注意區分“譏評”與客觀批評,前者更強調諷刺色彩。
《譏評》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為嘲笑和批評。它的拆分部首是言和言,筆畫分别為7畫和7畫。
《譏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譏評」,部首同樣是言,但是在結構上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遷。《譏評》一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并沒有提及。
1. 他對那個政策進行了一番尖銳的譏評。
2. 他的譏評讓會議室裡的人們哄笑起來。
3. 這篇文章是對社會現象的犀利譏評。
譏笑、譏刺、評論、批評、嘲弄
近義詞:
挖苦、嘲諷、咒罵、調侃
反義詞:
稱贊、贊美、褒獎、推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