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老人的十種反常情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詩話·老人十拗》:“ 朱新中 《鄞川志》載 郭功父 ‘老人十拗’,謂不記近事記得遠事,不能近視能遠視,哭無淚笑有淚,夜不睡日睡,不肯坐多好行,不肯食軟要食硬,兒子不惜惜孫子,大事不問碎事絮,少飲酒多飲茶,暖不出寒即出。” 宋 樓鑰 《晝寝正酣適齋以二十韻詩來亟為次韻》:“六旬顧我猶加懶,八秩如公尚自持。但仰三尊知共慶,孰雲十拗敢輕嗤。”
“十拗”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養生學術語,指老年人常見的十種生理或行為上的反常表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十拗”中的“拗”讀作niù,意為固執、反常。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記載了郭功父總結的老人十種特殊情态。
二、具體表現 根據文獻記載,“十拗”包括以下十種現象:
三、文化意義 這一說法反映了古人對老年人生理心理變化的觀察總結,帶有對生命規律的哲學思考。部分現象與現代醫學中老年退行性變化(如遠視老花、睡眠障礙等)存在對應關系。
可通過《二老堂詩話》《鄞川志》等古籍查閱原始記載,當代養生研究也常引用此概念說明年齡相關的行為特征。
《十拗》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拗斷、劈開、剁碎。它是由“十”和“拗”兩個字組成的。
《十拗》的拆分部首是十,拼音為shí;拗的拆分部首是丿,拼音為niǎo。
《十拗》的共有12個筆畫,十的筆畫數為2,拗的筆畫數為10。
《十拗》一詞起源于民間,用來描述将物體劈成零散的片段或碎塊的動作和過程。
《十拗》在繁體中文中被寫作「十搗」。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十拗》一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奶奶用菜刀把魚拗成了一塊塊。
2. 他手上的力氣大,一個拳頭把木闆十拗了。
1. 拗斷:将物體強行斷開。
2. 拗碎:将物體打碎成小塊。
1. 劈開:将物體一分為二。
2. 破碎:将物體打碎成碎片。
1. 保持完整:保持物體的完整狀态。
2. 連接:将分開的物體重新連接起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