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老人的十種反常情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詩話·老人十拗》:“ 朱新中 《鄞川志》載 郭功父 ‘老人十拗’,謂不記近事記得遠事,不能近視能遠視,哭無淚笑有淚,夜不睡日睡,不肯坐多好行,不肯食軟要食硬,兒子不惜惜孫子,大事不問碎事絮,少飲酒多飲茶,暖不出寒即出。” 宋 樓鑰 《晝寝正酣適齋以二十韻詩來亟為次韻》:“六旬顧我猶加懶,八秩如公尚自持。但仰三尊知共慶,孰雲十拗敢輕嗤。”
"十拗"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漢語詞彙,特指人到老年時常見的十種看似矛盾或違背常理的行為或心理狀态。它生動刻畫了老年人因生理機能衰退、思維習慣固化而産生的特殊表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十拗"指老年人身上同時存在的十種矛盾現象。"拗"意為固執、違逆、不順從,這裡指老人的行為或心理與其所處環境、常理或自身過往習慣相沖突。例如:
二、詞源與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詩話》所引郭祥正《十拗詩》,完整記載于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六:
"世傳《老人十拗》謂:不記近事記得遠事,不能近視能遠視,哭無淚笑有淚,夜不睡日睡,不肯坐多好行,不肯食軟要食硬,兒子不惜惜孫子,大事不問碎事絮,少飲酒多飲茶,暖不出寒即出。"
此段文獻系統歸納了宋代對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觀察,成為後世研究古代老齡觀念的重要依據。
三、文化内涵解析
如"夜不睡日睡"反映晝夜節律紊亂,"不能近視能遠視"描述老花眼特征,符合現代醫學對老年退行性變化的認知。
"大事不問碎事絮"體現認知功能選擇性減退,"兒子不惜惜孫子"揭示隔代親情的普遍心理。
明代李贽《初潭集》引申為"世有十拗",将現象擴展至社會群體中違背常理的行為模式,賦予其批判性内涵。
四、現代應用價值 該詞雖為古語,但精準概括了老年學中的典型現象:
學術參考文獻
- 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華書局點校本,1983)
- 李贽《初潭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 郭紹虞《宋詩話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論及郭祥正詩作源流
- 龔斌《中國老年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三章專論"十拗"現象
結語
"十拗"作為漢語獨有的文化概念,既是古代對老齡化的精準觀察,也是語言濃縮社會經驗的典範。其文獻記載連續完整,現代研究仍可從中挖掘跨學科價值,堪稱漢語詞彙學與老年學的交叉研究标本。
“十拗”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養生學術語,指老年人常見的十種生理或行為上的反常表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十拗”中的“拗”讀作niù,意為固執、反常。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記載了郭功父總結的老人十種特殊情态。
二、具體表現 根據文獻記載,“十拗”包括以下十種現象:
三、文化意義 這一說法反映了古人對老年人生理心理變化的觀察總結,帶有對生命規律的哲學思考。部分現象與現代醫學中老年退行性變化(如遠視老花、睡眠障礙等)存在對應關系。
可通過《二老堂詩話》《鄞川志》等古籍查閱原始記載,當代養生研究也常引用此概念說明年齡相關的行為特征。
白版暴明塵煩除目蠢樸出芽楚邑大動脈亸神愕疑訪落法幢風馳電卷鳳戢婦弟負譏傅飾挂車寒醅環刀禍事賤蟲踐蹈澆溉焦燥極笑匡人蘭釭鱗皴裡許毛毛雨眇眡冥通民望麋台模樣蹑踱蓬廬剽疾錢漕扡子啓告氣鼓鼔傾曲窮工極态器師設爵市學爽闿稅舍淑士俗慮縮地補天談空說有題凡鳥梯肥投體團紅翔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