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拗的意思、十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拗的解释

指老人的十种反常情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老人十拗》:“ 朱新中 《鄞川志》载 郭功父 ‘老人十拗’,谓不记近事记得远事,不能近视能远视,哭无泪笑有泪,夜不睡日睡,不肯坐多好行,不肯食软要食硬,儿子不惜惜孙子,大事不问碎事絮,少饮酒多饮茶,暖不出寒即出。” 宋 楼钥 《昼寝正酣适斋以二十韵诗来亟为次韵》:“六旬顾我犹加懒,八秩如公尚自持。但仰三尊知共庆,孰云十拗敢轻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拗"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汉语词汇,特指人到老年时常见的十种看似矛盾或违背常理的行为或心理状态。它生动刻画了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思维习惯固化而产生的特殊表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十拗"指老年人身上同时存在的十种矛盾现象。"拗"意为固执、违逆、不顺从,这里指老人的行为或心理与其所处环境、常理或自身过往习惯相冲突。例如:

二、词源与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所引郭祥正《十拗诗》,完整记载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

"世传《老人十拗》谓:不记近事记得远事,不能近视能远视,哭无泪笑有泪,夜不睡日睡,不肯坐多好行,不肯食软要食硬,儿子不惜惜孙子,大事不问碎事絮,少饮酒多饮茶,暖不出寒即出。"

此段文献系统归纳了宋代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观察,成为后世研究古代老龄观念的重要依据。

三、文化内涵解析

  1. 生理矛盾

    如"夜不睡日睡"反映昼夜节律紊乱,"不能近视能远视"描述老花眼特征,符合现代医学对老年退行性变化的认知。

  2. 心理特质

    "大事不问碎事絮"体现认知功能选择性减退,"儿子不惜惜孙子"揭示隔代亲情的普遍心理。

  3. 社会隐喻

    明代李贽《初潭集》引申为"世有十拗",将现象扩展至社会群体中违背常理的行为模式,赋予其批判性内涵。

四、现代应用价值 该词虽为古语,但精准概括了老年学中的典型现象:

学术参考文献

  1.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
  2. 李贽《初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郭绍虞《宋诗话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论及郭祥正诗作源流
  4. 龚斌《中国老年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三章专论"十拗"现象

结语

"十拗"作为汉语独有的文化概念,既是古代对老龄化的精准观察,也是语言浓缩社会经验的典范。其文献记载连续完整,现代研究仍可从中挖掘跨学科价值,堪称汉语词汇学与老年学的交叉研究标本。

网络扩展解释

“十拗”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养生学术语,指老年人常见的十种生理或行为上的反常表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十拗”中的“拗”读作niù,意为固执、反常。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载了郭功父总结的老人十种特殊情态。

二、具体表现 根据文献记载,“十拗”包括以下十种现象:

  1. 记忆反差:不记得近期的事,却能清晰回忆早年经历。
  2. 视力变化:难以看清近处,但远视能力较好。
  3. 情绪表达:哭泣时无泪,发笑时反而流泪。
  4. 作息颠倒:白天嗜睡,夜晚难以入眠。
  5. 行动偏好:不愿久坐,喜欢走动。
  6. 饮食倾向:不爱吃软食,偏好硬质食物。
  7. 情感转移:对儿子不够关心,却格外疼爱孙子。
  8. 关注重点:不过问大事,反而对琐事絮叨。
  9. 饮品习惯:少饮酒,多饮茶。
  10. 冷暖反应:天暖不愿出门,寒冷时却外出活动。

三、文化意义 这一说法反映了古人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的观察总结,带有对生命规律的哲学思考。部分现象与现代医学中老年退行性变化(如远视老花、睡眠障碍等)存在对应关系。

可通过《二老堂诗话》《鄞川志》等古籍查阅原始记载,当代养生研究也常引用此概念说明年龄相关的行为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爆竹筒子巴字唪诵别枝冰天雪窑彩毫伧头怵悐出一头地典试调赴动脉弓杜紫微阸穷放白鸽蕃弱服老干部学校功次桂庭故智寒儁赫赫之光河冀花甲之年毁璧娇艳积久金花帖子谨疾金瓮九葩狙公劳改农场黎庶流箭驴券曼鬋啮岸七世子孙泉泽阙悮瞿塘贾视草世德湿濛濛首善淑范熟红司祝讼怨通文达礼驮道托势鳁鲸香气相求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