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手足投地下拜。 唐 李華 《東都聖禅寺無畏三藏碑》:“僧有 達摩鞠多 ,掌定門之祕鑰,佩 如來 之密印……和尚投體兩足,奉為本師。” 唐 梁肅 《藥師琉璃光如來畫像贊》序:“自外入者,或疑辭怖,投體膜拜,而不知其粉繪也。”
“投體”在現代漢語通用詞典中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但在古漢語語境中存在特殊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投體”可拆解為“投”與“體”的複合結構:“投”指全身心投入的動作,“體”指身體或本體,組合後引申為“以身體動作表達敬意或歸屬”,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例如《禮記·曲禮》注疏中記載“投體跪拜,示不敢抗”,描述臣子行大禮時俯身貼地的姿态。
該詞在宗教文獻中亦具引申義,如敦煌變文《目連緣起》寫“投體佛前,願救慈親”,此處“投體”強調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皈依。現代方言研究中,閩南語保留“投體”發音(tâu-thé),特指傳統戲曲中的跪拜程式動作,此釋義可見于《閩南方言大詞典》。
“投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跪拜禮儀。以下是詳細解釋:
投體(tóu tǐ)
指手足伏地行跪拜禮,常見于宗教或鄭重場合,表達極度的尊敬或虔誠。其核心動作是身體完全伏于地面,雙手與雙膝觸地行禮。
多用于宗教儀式、尊師重道的場合,或對極高地位者的敬拜,屬于古代禮儀中較為莊重的形式。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相關曆史、宗教研究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唐代佛教文獻。
笆籠扳不倒兒邦組冰雪唱段稱縣癡騃馳骛祠監單心搭題反撥犯忤廢國非甚風攄脯糗俯首就縛扶危翼傾輔靥幹典貴友害累寒孟河蚌賀旦懷來回曆矯言僞行金閨國士津陽門老腔涼景煉貧淩雲亂常銮坡論刑靡徙某物木偶戲内舉彭考諐則欽駓去取髯參熱障疏怠屬役伺觇宿儲素蛇探擿讨口啼哭郎君未能危失伍人協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