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苦蓼為食的蟲。 唐 白居易 《自詠》:“水旱合心憂,飢寒須手撫。何異食蓼蟲,不知苦是苦。” 清 趙翼 《哭黃月山》詩:“讀書七十年,苦如食蓼蟲。”
“食蓼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以苦蓼為食的蟲。蓼(liǎo)是一種味道辛辣的草本植物,常被用作苦味的象征。該詞通過蟲類對苦味的適應性,隱喻長期處于困苦環境卻渾然不覺的人,或形容習慣苦難而麻木的狀态。
唐代白居易《自詠》
“水旱合心憂,饑寒須手撫。何異食蓼蟲,不知苦是苦。”
詩人以“食蓼蟲”自喻,表達對民生疾苦的憂慮,同時暗含對麻木于苦難者的感慨。
清代趙翼《哭黃月山》
“讀書七十年,苦如食蓼蟲。”
此處借“食蓼蟲”形容黃月山一生清苦治學的堅韌,隱含對苦修精神的複雜态度。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自作自受”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古典詩文中的比喻含義為準。
《食蓼蟲》是一個成語,意為“吃蒲公英的昆蟲”。這個成語比喻專門攻擊苦心經營、有所作為的人。
《食蓼蟲》的漢字拆分是:食(饣)蓼(艹 十)蟲(虍)。
其中,食的部首是饣(食物的象形部首),蓼的部首是艹(草的象形部首),蟲的部首是虍(虎的象形部首)。
食的筆畫數是9畫,蓼的筆畫數是11畫,蟲的筆畫數是6畫。
《食蓼蟲》一詞來源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殷寶雲》一文。繁體字“食蓼蟲”的寫法為「食蓼蟲」。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食蓼蟲”可以寫作“食藠蟲”,其中“蓼”被寫作“藠”。
他在背後說我壞話,真是個食蓼蟲。
别人的成功對他來說是巨大的威脅,所以他變成了一個食蓼蟲。
這個人一直在嫉妒别人的成就,他就是一個典型的食蓼蟲。
以下是與“食蓼蟲”相關的組詞:
吃苦耐勞、攻擊、嫉妒、阻礙、自卑、傲慢。
近義詞:攻擊者、惡意中傷者。
反義詞:贊美者、合作夥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