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匹配成雙。《孔子家語·本命》:“故聖人因時以合偶,男子窮天數也,極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莊王》:“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 唐 柳宗元 《貞符》:“惟人之初……饑渴牝牡之欲驅其内,於是乃知噬禽獸,咀果穀,合偶而居。”
(2).謂和合呈祥。 宋 範仲淹 《老人星賦》:“是何上象著明,昌時合偶。”
“合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匹配成雙
和合呈祥
漢代董仲舒提出“合偶”為哲學概念,認為事物均由對立面構成,如陰陽、善惡等,二者既對立又依存,形成動态平衡。如《春秋繁露》所述:“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
現代語境中,“合偶”使用較少,但其核心思想仍體現在“配偶”“耦合”等詞彙中,強調配對與互動關系。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春秋繁露》《孔子家語》等古籍,或參考知網哲學解析。
《合偶》是一個由兩個漢字構成的詞語,表示兩個人或事物彼此相配合、相得益彰的關系。
《合偶》的首字部首是“合”字的左邊半部分,叫做“口”;尾字部首是“偶”字的左邊半部分,叫做“人”。由于首字部首“口”和尾字部首“人”的相同,因此可以推斷《合偶》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相同的漢字組成。
《合偶》的首字筆畫數為5畫,尾字筆畫數為11畫。
《合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子夏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其中的“八佾”可以理解為八對舞偶,表示舞蹈中人偶之間的和諧配合。後來,人們将“八佾”簡化為“合偶”來指代兩個人或事物之間的協調。
《合偶》的繁體字為“合偶”,拆解組成部分和意思與簡體一緻。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合偶》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首字的形狀類似于“合”字,尾字則類似于現在的“偶”字。相對于現代漢字,古代的漢字寫法更加複雜,經過演變,持續簡化,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字形。
1. 他們在演唱會上的合作是如此默契,真是合偶一體。
2. 這對夫妻是個合偶,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3. 這支隊伍的每個成員都能熟練地配合,真是合偶無間。
組詞:合作、配合、協作
近義詞:密不可分、不可分割、合拍
反義詞:相斥、相沖、格格不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