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泰誓》:“予( 周武王 )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 傳:“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孔穎達 疏:“《釋詁》雲:亂,治也。”十人,指 周公旦 、 召公奭 、 太公望 、 畢公 、 榮公 、 太颠 、 闳夭 、 散宜生 、 南宮適 、 文母 (一說指 文王 之後 大姒 ,一說指 武王 之妻 邑姜 )。後因以“十亂”指上述十個輔佐 周武王 治國平亂的大臣。 晉 潘嶽 《西征賦》:“豈三聖之敢夢,竊十亂之或希。”《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一·唐昭德皇後廟樂章》:“辰位列四星,帝功參十亂。” 明 李贽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 邑姜 以一婦人而足九人之數,不妨其與 周 、 召 、 太公 之流并為十亂。” 王紫诠 《去學校積弊以興人材論》:“ 周 有十亂而國以興, 漢 有三傑而基業以立。”
(2).泛指輔佐皇帝的十個有才能的人。 明 劉若愚 《酌中志·憂危竑議後紀》:“文則有 王 公 世揚 、 孫 公 瑋 、 李 公 汶 、 張 公 養志 ,武則有 王 公 之楨 、 陳 公 汝忠 、 王 公 名世 、 王 公 承恩 、 鄭 公 國賢 ,而有 鄭貴妃 主之於内,此之謂十亂。”
"十亂"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曆史典故中的特指含義 該詞源于《尚書·周書》,特指周武王時期輔佐治國的十位能臣。《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明确釋義為:"周武王十個具有治國才能的臣子",具體包括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等文武要員。這十人被後世合稱"十亂",取"撥亂反正"之意,體現其匡正時弊的曆史作用。
二、數詞組合的泛指含義 《辭源》中标注"亂"字存在"治理""混亂"兩種相反釋義。當"十亂"作數量短語使用時:
建議具體語境中結合文獻出處判斷詞義。曆史類文本多取典故義,現代行文則需根據修辭目的選擇釋義方向。
“十亂”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來源
出自《尚書·泰誓》,周武王自稱有“亂臣十人”,即十位輔佐治國平亂的賢臣。這裡的“亂”通“治”,指治理國家的能力。
具體人物
包括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姜子牙)、畢公、榮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宮適,以及文母(周文王之後或武王之妻)。
引申意義
後世用“十亂”泛指輔佐君主的傑出人才,強調其同心同德的協作精神。
在創建衛生城市(創衛)語境中,“十亂”指影響市容環境的十類亂象,包括:
拜蹈白面生搬舌頭把素持齋逋民逋債騁說伧氣丑厲垂迹出群丹客德禮定王台放試芳序飛語附翼高湯功最構制龜顧果谲蠱祝皓髯交并交口同聲焦爍嘉慰家族節節勝利驚天地泣鬼神精衛填海金花牋計窮智極絕口開貌客流饋遺來會良然立石旅次枚謝虐烈怄人爬搔球子心腸沙棗勝士懾息市平嗜玩舒歗慆慢甜言忘年之交午歲狎比陿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