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怠慢;怠惰。 漢 徐幹 《中論·法象》:“夫禮也者,人之急也,可終身蹈而不可須臾離也;須臾離則慆慢之行臻焉,須臾忘則慆慢之心生焉。” 三國 蜀 諸葛亮 《誡子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嚴複 《救亡決論》:“而中土不幸,其學最尚詞章,緻學者習與性成,日增慆慢。”
慆慢,漢語複合詞,由“慆”與“慢”二字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慆”本義指怠惰、放縱,《尚書·湯诰》有“無從匪彜,無即慆淫”的記載,此處“慆”即表過度享樂之意;“慢”則指輕忽、不敬,《禮記·缁衣》提到“可敬不可慢”,強調對人事的尊重态度。二字連用後,“慆慢”指代一種懈怠輕慢的行為或心态,多用于描述對待職責、禮法的疏忽狀态。
該詞在古籍中常見于勸誡性語境。例如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二批評學者“讀書不可慆慢,須是沉潛反複”,強調治學應避免浮躁輕率。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亦以“慆慢失職”評價官吏渎職現象,體現其貶義色彩。
現代漢語中,“慆慢”屬于書面雅言,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權威辭書《辭源》将其歸入“品德修養”語義範疇,與“謙恭”“勤勉”形成反義對照。該詞既可用于描述具體行為(如“慆慢公務”),也可形容整體态度(如“心生慆慢”),其使用場景多與道德訓誡、制度規範相關。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辭源》(第三版)及《十三經注疏》古籍文獻。
“慆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tāo màn,其核心含義為怠慢、怠惰,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詞義解析
語境應用
多用于描述對人的态度不敬或對事務的消極處理,例如:“不可慆慢師長”指不可怠慢師長,“治學忌慆慢”則指學習需戒除懶散。
權威注解
據漢典和百度百科,該詞屬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探究其古籍用例或引申義,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安如磐石拔隊北壇别乘捕役鏟車朝端蹅踏叢芳打平火大賽迩續轓軒馮長樂紛繷輔車脣齒符號附命苟合取容挂甲桂林黑晶回縱簡靜潔己京韻大鼓糾拾九招舉賢使能舉業累然流通券婁豬霾昏懵冒懵昧磨趄子謀夕拿主意劈丢撲鼕氣不平欺蔑冉冉纏纏日日夜夜散等收條書櫃水晶魚太一阘鞠恬泰圍殲違失尉他違誤無毀無譽霧衣霧障香乾小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