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衆口一詞。《醒世恒言·隋炀帝逸遊召譴》:“以故人人到母後跟前,交口同聲,譽稱 晉王 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天讨·谕保皇會檄》:“凡在 滿洲 朝廷者,已交口同聲,稱 康 梁 為忠臣義士,特不敢言之於 西太後 耳。”
“交口同聲”是一個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交口同聲”強調群體意見的高度統一,適用于書面和口語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用法,可參考《醒世恒言》等古典文獻。
《交口同聲》意為多人同時說話,聲音合拍,一緻呼應。此詞的拆分部首為“亠”(頭部),意味着多人頭部相連,表示一緻;并且無明顯筆畫,因此無明确筆畫數。
《交口同聲》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音韻學術語。在古代,人們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念,交口同音意味着衆人的言論一緻,意見統一,對于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繁體字“交口同聲”與簡體字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在古時候,表示“交口同聲”的漢字有多種寫法,例如“鹹言同心”、“同音同韻”等,都體現了衆人的一緻呼應以及言論的合一。
例句:
- 衆人一緻呼應,發出交口同聲的聲浪,表達了對領導的支持。
- 會議上,大家紛紛表示支持,展現了交口同聲的态度。
組詞:一緻,言論,合作,共識,共鳴
近義詞:異口同聲,一針見血,異口同音
反義詞:意見分歧,不一緻,相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