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民的意思、逋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民的解釋

逃亡在外的人;拖欠租稅的百姓。 五代 齊己 《寄澧陽吳使君》詩:“去獸未勝除狡吏,還珠争似復逋民。”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完糧獎勵》:“于是 朱 呂 等社聞之,踴躍争先,不二限而如額全完矣;迄今無逋民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民(bū mín)是漢語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逃亡或拖欠賦稅的民衆。該詞由"逋"(逃亡、拖欠)與"民"(百姓)複合構成,主要應用于古代文獻及法律文書,具體包含三層釋義:

一、法律層面特指逃避賦稅勞役者。《資治通鑒·漢紀》載:"郡國多逋民,公卿議欲輕田租",此處特指未完成國家賦稅義務的群體。宋代《慶元條法事類》将"逋戶"與"欠稅"并列為地方治理要務,印證其法律屬性。

二、戰亂語境中代指流亡百姓。唐代白居易《秦中吟》有"逋民尚颠沛,何以安四鄰"之句,生動描繪了安史之亂後民衆流離失所的社會圖景。這類用法常見于史書對大規模人口遷徙的記載,如《漢書·食貨志》所述災年流民現象。

三、文學創作衍生出隱喻内涵。清代黃景仁《雜感》詩"逋民淚盡胡塵裡"以逃亡民衆象征精神困頓,拓展了該詞的文化意蘊。此類引申用法多存于文人筆記及詩詞作品。

該詞現存最早書證見于東漢《說文解字》對"逋"的注解:"亡也,從辵甫聲",其後曆代注疏皆有增補。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二級曆史詞條,标注為"古代法律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逋民”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ū mí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 逃亡在外的人
    指因戰亂、賦稅壓迫或其他原因逃離原居地的人。例如五代詩人齊己在《寄澧陽吳使君》中寫道:“還珠争似復逋民”,通過對比“還珠”與“逋民”,暗喻社會動蕩導緻百姓流離失所。

  2. 拖欠租稅的百姓
    特指因貧困或政策嚴苛而無法按時繳納賦稅的民衆。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錢穀·完糧獎勵》中提到通過獎勵措施促使“朱呂等社”完成納稅,最終實現“無逋民”狀态,側面反映了當時欠稅問題的普遍性。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其雙重含義均與社會治理、民生問題相關,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指向(如的權威釋義進一步佐證了這兩種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般配暴上别轉碧流不登大雅之堂慚服蒼赤常心伧輩吃劍才出輔大别名倒地打折扣雕摩頂呱凍筆方立翻卦泛萍浮梗馮馮棼煙趕嘴詭論歸奇顧怪故伎重演絶澗轲卿陵壑靈檀馬楝子蒙瞽名實難副默誦能幹攀輪袍哥跑堂兒的庖戲飄淩撲剌剌橋君學潤文官邵父韶顔攝固沈祠神坰釋绶受歲鼠姑廷除偷越退撄吞航亡厓完顔纖毳仙樓校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