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民的意思、逋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民的解釋

逃亡在外的人;拖欠租稅的百姓。 五代 齊己 《寄澧陽吳使君》詩:“去獸未勝除狡吏,還珠争似復逋民。”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完糧獎勵》:“于是 朱 呂 等社聞之,踴躍争先,不二限而如額全完矣;迄今無逋民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逋民”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ū mí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 逃亡在外的人
    指因戰亂、賦稅壓迫或其他原因逃離原居地的人。例如五代詩人齊己在《寄澧陽吳使君》中寫道:“還珠争似復逋民”,通過對比“還珠”與“逋民”,暗喻社會動蕩導緻百姓流離失所。

  2. 拖欠租稅的百姓
    特指因貧困或政策嚴苛而無法按時繳納賦稅的民衆。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錢穀·完糧獎勵》中提到通過獎勵措施促使“朱呂等社”完成納稅,最終實現“無逋民”狀态,側面反映了當時欠稅問題的普遍性。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其雙重含義均與社會治理、民生問題相關,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指向(如的權威釋義進一步佐證了這兩種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逋民的意思

逋民是一個用來形容逃亡、逃避政府控制的人群或個體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逋由辶部和蔔部組成,共10畫;民由亻部和口部組成,共5畫。

來源

逋民一詞最早出現在《日知錄》一書中,它形容那些因為政治、社會動蕩而逃離故鄉、不受政府統治的人。

繁體字

逋民的繁體字為「逋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逋民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由逋和民兩個部分組成。由于漢字的演變,部分寫法可能有所變化。

例句

1. 在戰亂時期,許多人成為逋民,四處流浪。

2. 他因為政治迫害受到威脅,不得不成為逋民。

組詞

1. 逋逃:指逃亡、逃跑。

2. 逋童:指被迫離開家鄉的年幼人群。

3. 逋才:指因逃亡而流失的人才。

近義詞

1. 流亡:指因政治原因而離開本國,并在外國居住。

2. 亡命:指被追逐或追殺而逃亡。

反義詞

統治:指控制、管轄或管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