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六國的意思、十六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六國的解釋

見“ 五胡十六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六國是中國曆史上西晉滅亡後,北方及西南地區先後出現的多個割據政權的統稱,主要指從公元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漢趙政權開始,至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為止的十六個主要政權。該詞條在漢語詞典中通常包含以下核心釋義:

一、基本定義

指西晉末年至北魏統一北方期間(304—439年),在中國北方和巴蜀地區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個主要政權。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載,其名稱源于北魏史學家崔鴻所撰《十六國春秋》,後世以此統稱該時期諸國 。

二、政權構成

十六國具體包括:

  1. 五涼: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
  2. 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
  3. 三秦:前秦、後秦、西秦
  4. 二趙:前趙(漢趙)、後趙
  5. 成漢、夏

    (注:實際政權數量超過16個,但“十六國”為傳統史學慣稱,涵蓋最具影響力的政權

三、曆史特征

  1. 時間跨度:始于304年成漢與漢趙的建立,止于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方。
  2. 民族互動:以“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主體建立的政權,推動民族遷徙與融合。
  3. 地理範圍:政權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河西走廊及四川盆地,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

四、文化影響

此時期雖戰亂頻繁,但促進了佛教傳播(如敦煌莫高窟始鑿)、民族文化交流(胡漢制度融合),并為隋唐統一奠定社會基礎 。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十六國”是中國曆史上西晉末年至北魏統一北方期間(304年—439年),由多個少數民族及漢族建立的割據政權的統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十六國”指代北方及巴蜀地區先後建立的16個主要政權,包括成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夏。實際上,這一時期還存在其他短暫政權(如冉魏、西燕、代國等),但“十六國”因北魏史官崔鴻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成為曆史通稱。


二、時間範圍


三、曆史背景

  1. 民族内遷:東漢至魏晉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大規模遷入中原,形成雜居局面。
  2. 西晉衰亡:八王之亂(291年—306年)導緻中央政權崩潰,民族矛盾激化,内遷各族趁機獨立建國。
  3. 社會動蕩:西晉末年天災頻發,饑荒與戰亂交織,加速了北方分裂。

四、政權特點

  1. 民族多元:政權由匈奴、鮮卑、羯、氐、羌及漢族建立,如:
    • 匈奴:前趙、夏;
    • 鮮卑:前燕、後燕;
    • 氐族:前秦、成漢。
  2. 短暫更疊:多數政權存續時間較短,如前趙25年、後趙33年,僅前涼(76年)等少數政權較久。
  3. 重要政權:
    • 前秦:氐族苻堅一度統一北方,但淝水之戰後迅速崩潰;
    • 北魏前身代國:由拓跋鮮卑建立,為後續北魏統一奠定基礎。

五、曆史影響

  1. 民族融合:戰亂促進了胡漢文化交流,為隋唐多民族國家形成奠定基礎。
  2. 南北對立:北方十六國與南方東晉形成長期對峙,開啟南北朝格局。
  3. 經濟破壞:頻繁戰争導緻北方經濟衰退,人口銳減。

六、補充說明

“十六國”是曆史概括性稱謂,實際政權超過20個(如仇池、吐谷渾等未被計入)。若需完整列表或具體政權興衰細節,可參考《十六國春秋》或權威史書。

别人正在浏覽...

暗疏白燒别啓蔽形不期而遇采琢傳教師等額選舉地理要素蕃舶防拓甘井先竭感今思昔還衡漢賦寒往暑來畫棟雕梁花卷黃罴狐潛鼠伏夾被窩教令潔純久稽鸠聚酒量鐍鑰枯硯糧棉靈鼓麗神隆德冒蒙美祿内第痞蹇瓶儲辟邪樹瓊钑齊聖廣淵肉鴿三史賞契閃目審判官送氣隧埒铴鑼搯擢體憲抟土退潰外論吳中庠校仙霧仙芽西菜缬林邪門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