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的意思、十六國的詳細解釋
十六國的解釋
見“ 五胡十六國 ”。
詞語分解
- 十的解釋 十 í 數名,九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成。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六國的解釋 指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詳細解釋指 戰國 時位于 函谷關 以東的 齊 、 楚 、 燕 、 韓 、 趙 、 魏 六國。《戰國策·趙策二》:“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 韓 、 魏 、 齊 、
網絡擴展解釋
“十六國”是中國曆史上西晉末年至北魏統一北方期間(304年—439年),由多個少數民族及漢族建立的割據政權的統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十六國”指代北方及巴蜀地區先後建立的16個主要政權,包括成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夏。實際上,這一時期還存在其他短暫政權(如冉魏、西燕、代國等),但“十六國”因北魏史官崔鴻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成為曆史通稱。
二、時間範圍
- 起始: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漢國(前趙),氐族李雄建立成漢。
- 終結: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滅北涼,統一北方。
三、曆史背景
- 民族内遷:東漢至魏晉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大規模遷入中原,形成雜居局面。
- 西晉衰亡:八王之亂(291年—306年)導緻中央政權崩潰,民族矛盾激化,内遷各族趁機獨立建國。
- 社會動蕩:西晉末年天災頻發,饑荒與戰亂交織,加速了北方分裂。
四、政權特點
- 民族多元:政權由匈奴、鮮卑、羯、氐、羌及漢族建立,如:
- 匈奴:前趙、夏;
- 鮮卑:前燕、後燕;
- 氐族:前秦、成漢。
- 短暫更疊:多數政權存續時間較短,如前趙25年、後趙33年,僅前涼(76年)等少數政權較久。
- 重要政權:
- 前秦:氐族苻堅一度統一北方,但淝水之戰後迅速崩潰;
- 北魏前身代國:由拓跋鮮卑建立,為後續北魏統一奠定基礎。
五、曆史影響
- 民族融合:戰亂促進了胡漢文化交流,為隋唐多民族國家形成奠定基礎。
- 南北對立:北方十六國與南方東晉形成長期對峙,開啟南北朝格局。
- 經濟破壞:頻繁戰争導緻北方經濟衰退,人口銳減。
六、補充說明
“十六國”是曆史概括性稱謂,實際政權超過20個(如仇池、吐谷渾等未被計入)。若需完整列表或具體政權興衰細節,可參考《十六國春秋》或權威史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六國》的意思
《十六國》一詞是指中國曆史上一個特定的時期,即從公元304年(西晉末年)至439年(北魏滅亡),曆時135年的時間段。這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動蕩不安的時期,共有16個政權相繼建立和倒台,因此得名《十六國》。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六國》一詞的部首是“十”,共有兩個筆畫。
來源
《十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志首》這本曆史書籍中,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
《十六國》一詞的繁體字為「十六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對于《十六國》這個詞來說,可能的古代寫法是「拾陸國」。
例句
1. 周代的分裂導緻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分封割據時期,被稱為《十六國》。
2. 在《十六國》時期,中國處于政治割據和軍閥混戰的局面。
組詞
十國、國家、十、六國合璧、十六國時期、政權割據
近義詞
十六國時期的近義詞包括:分封割據時期、政權混戰時期、戰亂時代
反義詞
和《十六國》相對的是統一時期、和平時期、共和時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