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六国的意思、十六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六国的解释

见“ 五胡十六国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西晋灭亡后,北方及西南地区先后出现的多个割据政权的统称,主要指从公元304年匈奴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开始,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的十六个主要政权。该词条在汉语词典中通常包含以下核心释义:

一、基本定义

指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期间(304—439年),在中国北方和巴蜀地区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的十六个主要政权。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载,其名称源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后世以此统称该时期诸国 。

二、政权构成

十六国具体包括:

  1. 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
  2. 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3. 三秦:前秦、后秦、西秦
  4. 二赵:前赵(汉赵)、后赵
  5. 成汉、夏

    (注:实际政权数量超过16个,但“十六国”为传统史学惯称,涵盖最具影响力的政权

三、历史特征

  1. 时间跨度:始于304年成汉与汉赵的建立,止于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
  2. 民族互动:以“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主体建立的政权,推动民族迁徙与融合。
  3. 地理范围:政权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河西走廊及四川盆地,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

四、文化影响

此时期虽战乱频繁,但促进了佛教传播(如敦煌莫高窟始凿)、民族文化交流(胡汉制度融合),并为隋唐统一奠定社会基础 。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期间(304年—439年),由多个少数民族及汉族建立的割据政权的统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十六国”指代北方及巴蜀地区先后建立的16个主要政权,包括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实际上,这一时期还存在其他短暂政权(如冉魏、西燕、代国等),但“十六国”因北魏史官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成为历史通称。


二、时间范围


三、历史背景

  1. 民族内迁:东汉至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大规模迁入中原,形成杂居局面。
  2. 西晋衰亡:八王之乱(291年—306年)导致中央政权崩溃,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趁机独立建国。
  3. 社会动荡:西晋末年天灾频发,饥荒与战乱交织,加速了北方分裂。

四、政权特点

  1. 民族多元:政权由匈奴、鲜卑、羯、氐、羌及汉族建立,如:
    • 匈奴:前赵、夏;
    • 鲜卑:前燕、后燕;
    • 氐族:前秦、成汉。
  2. 短暂更迭:多数政权存续时间较短,如前赵25年、后赵33年,仅前凉(76年)等少数政权较久。
  3. 重要政权:
    • 前秦:氐族苻坚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 北魏前身代国:由拓跋鲜卑建立,为后续北魏统一奠定基础。

五、历史影响

  1. 民族融合:战乱促进了胡汉文化交流,为隋唐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基础。
  2. 南北对立: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形成长期对峙,开启南北朝格局。
  3. 经济破坏:频繁战争导致北方经济衰退,人口锐减。

六、补充说明

“十六国”是历史概括性称谓,实际政权超过20个(如仇池、吐谷浑等未被计入)。若需完整列表或具体政权兴衰细节,可参考《十六国春秋》或权威史书。

别人正在浏览...

爱情犴狱坳洼襃旌惨惨幽幽璨瑳长方形阊阍迟日旷久翠云打江山斗酒飞拳恶文芳年华月泛决飞鷰風旛富势顾笔海烽寒律号头黑陶文化懽快欢慕华敻毁讪诲责荐更贾生泪箟簬鞠藭客家人寇令浪客怜念林荫道荦荦大端马鞍式马嬭子门杯蒙恬鸣珂锵玉诺诺连声批验钱锅子切邻亲表青稞酒爇鸡尚章善善少年子社木砦神飈申束宿猪探题纨绔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