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六国的意思、十六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六国的解释

见“ 五胡十六国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期间(304年—439年),由多个少数民族及汉族建立的割据政权的统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十六国”指代北方及巴蜀地区先后建立的16个主要政权,包括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实际上,这一时期还存在其他短暂政权(如冉魏、西燕、代国等),但“十六国”因北魏史官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成为历史通称。


二、时间范围


三、历史背景

  1. 民族内迁:东汉至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大规模迁入中原,形成杂居局面。
  2. 西晋衰亡:八王之乱(291年—306年)导致中央政权崩溃,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趁机独立建国。
  3. 社会动荡:西晋末年天灾频发,饥荒与战乱交织,加速了北方分裂。

四、政权特点

  1. 民族多元:政权由匈奴、鲜卑、羯、氐、羌及汉族建立,如:
    • 匈奴:前赵、夏;
    • 鲜卑:前燕、后燕;
    • 氐族:前秦、成汉。
  2. 短暂更迭:多数政权存续时间较短,如前赵25年、后赵33年,仅前凉(76年)等少数政权较久。
  3. 重要政权:
    • 前秦:氐族苻坚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 北魏前身代国:由拓跋鲜卑建立,为后续北魏统一奠定基础。

五、历史影响

  1. 民族融合:战乱促进了胡汉文化交流,为隋唐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基础。
  2. 南北对立: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形成长期对峙,开启南北朝格局。
  3. 经济破坏:频繁战争导致北方经济衰退,人口锐减。

六、补充说明

“十六国”是历史概括性称谓,实际政权超过20个(如仇池、吐谷浑等未被计入)。若需完整列表或具体政权兴衰细节,可参考《十六国春秋》或权威史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十六国》的意思

《十六国》一词是指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时期,即从公元304年(西晋末年)至439年(北魏灭亡),历时135年的时间段。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共有16个政权相继建立和倒台,因此得名《十六国》。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十六国》一词的部首是“十”,共有两个笔画。

来源

《十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志首》这本历史书籍中,后来逐渐被广泛使用。

繁体

《十六国》一词的繁体字为「十六國」。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对于《十六国》这个词来说,可能的古代写法是「拾陸國」。

例句

1. 周代的分裂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分封割据时期,被称为《十六国》。

2. 在《十六国》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组词

十国、国家、十、六国合璧、十六国时期、政权割据

近义词

十六国时期的近义词包括:分封割据时期、政权混战时期、战乱时代

反义词

和《十六国》相对的是统一时期、和平时期、共和时代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云省迸瀑抃慄别开一格痹厥鬓眉筹建雏燕慈膝错臂耽习砥路董董斗帐碓投繁鬣飞狐道凤袄公裳豪纵横是回缭虎脊昏迈健笔娇声娇气洁身自爱即里渐里精神抖擞谨勒噤娄金尾纠驳磕喳媿怍列屋立国安邦令式流动论长说短忙于毛衣塓墀撚须平射炮轻服弃远肉相擅名神荼郁垒石鸡释耒肆师私语松湍邃窃诬谗无庸置疑咸菹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