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五胡十六国 ”。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期间(304年—439年),由多个少数民族及汉族建立的割据政权的统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十六国”指代北方及巴蜀地区先后建立的16个主要政权,包括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实际上,这一时期还存在其他短暂政权(如冉魏、西燕、代国等),但“十六国”因北魏史官崔鸿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成为历史通称。
“十六国”是历史概括性称谓,实际政权超过20个(如仇池、吐谷浑等未被计入)。若需完整列表或具体政权兴衰细节,可参考《十六国春秋》或权威史书。
《十六国》一词是指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时期,即从公元304年(西晋末年)至439年(北魏灭亡),历时135年的时间段。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共有16个政权相继建立和倒台,因此得名《十六国》。
《十六国》一词的部首是“十”,共有两个笔画。
《十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志首》这本历史书籍中,后来逐渐被广泛使用。
《十六国》一词的繁体字为「十六國」。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对于《十六国》这个词来说,可能的古代写法是「拾陸國」。
1. 周代的分裂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分封割据时期,被称为《十六国》。
2. 在《十六国》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十国、国家、十、六国合璧、十六国时期、政权割据
十六国时期的近义词包括:分封割据时期、政权混战时期、战乱时代
和《十六国》相对的是统一时期、和平时期、共和时代
白云省迸瀑抃慄别开一格痹厥鬓眉筹建雏燕慈膝错臂耽习砥路董董斗帐碓投繁鬣飞狐道凤袄公裳豪纵横是回缭虎脊昏迈健笔娇声娇气洁身自爱即里渐里精神抖擞谨勒噤娄金尾纠驳磕喳媿怍列屋立国安邦令式流动论长说短忙于毛衣塓墀撚须平射炮轻服弃远肉相擅名神荼郁垒石鸡释耒肆师私语松湍邃窃诬谗无庸置疑咸菹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