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舶的意思、蕃舶的詳細解釋
蕃舶的解釋
海外入境的船舶。蕃,通“ 番 ”。 唐 韓愈 《孔公墓志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 明 宋濂 《水北山居記》:“ 永嘉 為海右名郡,南引七 閩 ,東連二 浙 ,宦車士轍之所憇止,蕃舶夷琛之所填委。” 清 黃遵憲 《遊箱根》詩之四:“蕃舶從海來,蒲萄泛新渌。”
詞語分解
- 蕃的解釋 蕃 á 茂盛:蕃茂。蕃昌。蕃蕪。 繁多:蕃衍(同“繁衍”)。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舶的解釋 舶 ó 航海的大船:船舶(對船的通稱)。巨舶。海舶。舶來品(指外國輸入的貨物)。 筆畫數:; 部首: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蕃舶”是古代漢語中對海外入境船舶的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指來自外國的船隻,其中“蕃”通“番”(即“外國”之意)。該詞常見于唐宋至明清文獻,多用于描述海上貿易或外交活動中的外國商船。
-
發音與通假
拼音為fān bó,部分文獻中“蕃”可能被誤注為“fán”,但主流讀音為“fān”。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
古代海上貿易管理
唐代起,朝廷對蕃舶實行稅收制度,如韓愈《孔公墓志銘》記載:“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說明外國船隻停泊需繳納停船稅。
-
文獻中的使用
- 明代宋濂提到蕃舶攜帶“夷琛”(異國珍寶)進入中國港口;
- 清代黃遵憲《遊箱根》詩中以“蕃舶從海來”描繪外國商船抵達的場景。
三、相關制度與文化
- 海禁政策關聯:明清時期,蕃舶需經官方特許方可入境,并受嚴格監管,體現古代對外交流的管控。
- 經濟影響:蕃舶帶來的貨物(如犀角、珠寶等)促進了中外貿易,也豐富了本土市場。
四、現代使用
如今“蕃舶”一詞已罕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是探讨古代中外關系、海洋史的重要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漢語大詞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蕃舶》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古代中國與外國進行貿易往來的船隻。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詳細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艹 (草字頭)
- 筆畫:15畫
## 來源
《蕃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成的時期。在那個時候,中國人開始與外國進行貿易往來,所以需要一個專門的詞來描述這種船隻。
## 繁體
《蕃舶》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蕃舶」。
##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蕃舶》可以寫作「蕃舶」。
## 例句
1. 古代的《蕃舶》是中外貿易的重要紐帶。
2. 他們乘坐《蕃舶》遠航,探索未知的世界。
## 組詞
關于《蕃舶》,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
1. 蕃庑(指外國的國家或人民)
2. 舶船(指各種類型的船隻)
3. 蕃市(指進行貿易的外國市場)
## 近義詞
《蕃舶》的近義詞包括:
1. 洋船
2. 外貿船隻
## 反義詞
《蕃舶》的反義詞包括:
1. 内銷船隻
2. 内陸船隻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