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色的罴。《詩·大雅·韓奕》:“獻其貔皮,赤豹黃羆。”《爾雅·釋獸》“羆如熊,黃白文” 邢昺 疏引 三國 吳 陸玑 曰:“羆有黃羆,有赤羆。”
“黃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詞義
指黃色的罴(pí)。罴在古代文獻中多指棕熊或體型較大的熊類動物,《爾雅·釋獸》曾描述“羆如熊,黃白文”,即熊的一種,皮毛呈黃白色條紋狀()。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韓奕》:“獻其貔皮,赤豹黃罴”,描述諸侯向周王進貢珍稀獸皮的場景,其中“黃罴”特指毛色偏黃的熊類皮毛()。
象征意義
在古典文學中,“黃罴”常與“赤豹”等猛獸并列,象征勇猛、威嚴或祥瑞,多用于歌頌功績或彰顯地位。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此詞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引用,需注意其古語色彩。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如三國陸玑注疏)提到“羆有黃羆、赤羆之分”,可能與古代對熊類毛色的觀察有關,但具體物種分類已難以考證。
《黃罴》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黃豹。黃罴一詞出自《爾雅·釋獸》一書,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豹子的名稱。
《黃罴》的拆分部首是黑,即黑豹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黃罴》一詞最早見于先秦時期的《爾雅·釋獸》一書,描述了黃豹的特點和名稱。
《黃罴》的繁體字為「黃罴」。
在古代,「黃罴」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整體形态相似,即「黃罴」。
1. 這座山脈是黃罴的栖息地。
2. 黃罴的皮毛顔色非常鮮豔。
3. 他能夠辨别黃罴和其他豹子的區别。
黃豹、黃罴皮、黃罴虎、罴皮、黃豹紋
黃豹、金豹
黑豹、白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