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水力舂米的器具。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八:“槽碓:碓梢作槽受水,以為舂也。凡所居之地,間有泉流稍細,可選低處,置碓一區,一如常碓之制。但前頭減細,後稍深濶為槽,可貯水鬥餘,上庇以廈,槽在廈,乃上流用筧引水,下6*注於槽。水滿,則後重而前起,水瀉,則後輕而前落,即為一舂。如此晝夜不止,可毇米兩斛,日省二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槽碓漢語 快速查詢。
槽碓(cáo duì)是一種古代利用水力自動舂米的農具,其含義和工作原理如下:
槽碓由“水槽”和“碓”組成,屬于杠杆式水力機械。通過水流注入木槽的重量變化,驅動碓頭反複起落,實現谷物脫殼或粉碎。明代《農政全書》記載其“晝夜不止,可毇米兩斛,日省二工”,說明能大幅提升舂米效率。
結構特征
工作原理
水流注滿後槽時,後端因重量增加而下壓,前端碓頭擡起;當水槽排空後,後端重量減輕,碓頭下落撞擊石臼中的谷物。此過程循環往複,實現自動舂米。
主要應用于多山多溪流地區,如中國南方山區。通過自然水流驅動,替代傳統腳踏舂米方式,節省約2人/日的勞動力,是古代農業機械化的重要體現。
注意:有資料誤将槽碓描述為“滾動碾碎谷物”的脫粒工具(如),實為混淆了與其他農具(如碾子)的功能,需以明代文獻和權威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