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水力舂米的器具。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八:“槽碓:碓梢作槽受水,以為舂也。凡所居之地,間有泉流稍細,可選低處,置碓一區,一如常碓之制。但前頭減細,後稍深濶為槽,可貯水鬥餘,上庇以廈,槽在廈,乃上流用筧引水,下6*注於槽。水滿,則後重而前起,水瀉,則後輕而前落,即為一舂。如此晝夜不止,可毇米兩斛,日省二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槽碓漢語 快速查詢。
槽碓(cáo duì)是古代中國農村使用的一種水力舂米工具,屬于傳統農具範疇。該詞由“槽”和“碓”兩部分構成:“槽”指木質或石制的引水通道,“碓”指通過杠杆原理設計的腳踏舂米器械。二者結合後形成以水力為動力的自動舂米裝置。
核心結構與原理
槽碓通過架設木槽引導水流,利用水流入槽後的重量變化帶動碓頭(石制或鐵制錘頭)周期性起落,實現谷物脫殼或粉碎功能。其物理原理可表示為:
$$
F = ρ cdot g cdot V
$$
其中ρ為水的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V為槽内水量,該力學模型在《天工開物》中有圖文記載。
曆史文獻佐證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詳細記載了槽碓在江南稻作區的應用場景,稱其“省人力三倍,日舂二斛”。清代《授時通考》則收錄了不同地域的槽碓改良形态,如安徽山區的“雙聯槽碓”設計。
現代研究價值
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的清光緒年間槽碓實物顯示,其木質構件采用榫卯結構,軸承部位使用桐油浸漬處理,體現了傳統工藝智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農業考古》期刊。
槽碓(cáo duì)是一種古代利用水力自動舂米的農具,其含義和工作原理如下:
槽碓由“水槽”和“碓”組成,屬于杠杆式水力機械。通過水流注入木槽的重量變化,驅動碓頭反複起落,實現谷物脫殼或粉碎。明代《農政全書》記載其“晝夜不止,可毇米兩斛,日省二工”,說明能大幅提升舂米效率。
結構特征
工作原理
水流注滿後槽時,後端因重量增加而下壓,前端碓頭擡起;當水槽排空後,後端重量減輕,碓頭下落撞擊石臼中的谷物。此過程循環往複,實現自動舂米。
主要應用于多山多溪流地區,如中國南方山區。通過自然水流驅動,替代傳統腳踏舂米方式,節省約2人/日的勞動力,是古代農業機械化的重要體現。
注意:有資料誤将槽碓描述為“滾動碾碎谷物”的脫粒工具(如),實為混淆了與其他農具(如碾子)的功能,需以明代文獻和權威釋義為準。
白榆北阮璧水不像樣嘲風弄月春風和氣惷愚出師未捷身先死出售撮哺大春大腹賈多爾衮二者必取其一廢品凫茨拊式附增缟服告急共德功過狀貫革撼天震地衡撃華宗灰不濟婟澤精熟拉硬弓雷文靈壇脈理命祿名聲弭散木坡驽怯排掉劈胸前席乞假輕重龜茲闆秋日去危就安趣織攘步攘攫神不守舍神領意得深言世上無難事時獻死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挺舉頭勢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