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矢石。旝,发射的石块。《晋书·卞壸传》:“贼 峻 造逆,勠力致讨,身当矢旝,再对贼锋,父子并命,可谓破家为国,守死勤事。”《新唐书·王式传》:“ 式 徐被甲,引家僮乘城责让,矢旝交发,叛者走。”
“矢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矢旝”指箭矢和石块(旝,古代发射的石块),合称代指古代战争中的攻击性武器。该词常用于描述战场上的攻防场景,后引申为“箭矢命中目标”,象征行动精准、目标达成或取得胜利。
词义演变
最初指战场上的箭与投石(《晋书·卞壸传》中“身当矢旝”即描述将士直面箭石攻击的场景),后逐渐抽象化,强调“精准命中结果”。如《新唐书·王式传》中“矢旝交发”既写实又暗含攻势猛烈、目标明确的意味。
象征意义
现代多用于比喻努力或计划准确达成目标,如“他的提案如矢旝般直击问题核心”。
适用于强调精准性、有效性的语境,如:
注:需注意“矢旝”与“众矢之的”(比喻被集体攻击的对象)的区别,二者虽含“矢”但语义迥异。
《矢旝》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矢”和“旝”两个部分组成。
“矢”是汉字的部首之一,它象征着箭。它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用矢击物,短而尖,多用木或竹制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矛”和“矢”。“矛”代表了箭的头部,而“矢”则表示了箭的尾部。
“旝”是由“巾”和“方”两个部分组成的,意为旗帜。在《康熙字典》中,“旝”被解释为“小旌旗”。而且,“旝”的拆分部首“巾”也具有旗帜的象征意义。
《矢旝》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标志。以前,每个军队都有自己的旗帜,以便在战斗中确定敌我分辨。
在繁体字中,“矢旝”也保持了相同的形状和意义。
古时候,“矢”字的写法有一点不同,它是在左边有一个“仁”的部分。而“旝”的写法与现在相同。
例句:
1. 军队在沙场上高高举起了矢旝,士气大振。
2. 昔日的战场上,矢旝猎猎作响,英勇的将士们前仆后继。
组词:"矢矛"(指箭和长矛)、"旝旗"(指旗帜)。
近义词:"箭旗"(指用箭做旗帜)、"标旌"(指军事标志)。
反义词:"木刀"(指木制的刀)、"无旗"(指没有旗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