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放詩畫的小閣。 清 法式善 家築詩龛三間,人所投贈詩句,皆懸龛中,因以“詩龕”為室名,人稱“詩龛先生”。 清 袁枚 《法大司成詩龛圖》詩:“詩龕啟處勤延納,遠近投詩如梵夾。”《清史稿·文苑傳二·法式善》:“所居 後載門 北, 明 李東陽 西涯 舊址也。搆詩龕及 梧門書屋 ,法書名畫盈棟幾,得海内名流詠贈,即投詩龕中。”
“詩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詩龛(拼音:shī kān)指存放詩畫的小閣,形似佛龛,但用于陳列文學作品或書畫作品。其結構由“詩”(左右結構)與“龛”(上下結構)組成,字面意為“詩歌的供奉空間”。
曆史背景與功能
清代文人法式善(1753—1813)在家中建造了三間詩龛,專門懸挂友人投贈的詩句和書畫作品,并以此為室名,自稱“詩龛先生”。這一空間不僅是文學收藏場所,更成為文人雅集的象征,吸引各地名流投贈作品,如袁枚在《法大司成詩龛圖》中描述“遠近投詩如梵夾”。
文化意義
詩龛體現了古代文人對文學的珍視與交流傳統。法式善通過詩龛彙集海内名流的創作,促進了文人間的互動,其書屋“梧門書屋”也因此成為文化地标。《清史稿》記載,詩龛中“法書名畫盈棟幾”,可見其收藏之豐。
相關人物
法式善為蒙古族文學家,乾隆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以詩文著稱,主持文壇三十年,是清代中期文學界的重要人物。
總結
“詩龛”既是實體空間,也是文化符號,反映了清代文人以詩會友、推崇創作的風尚。如需進一步了解法式善的文學活動或詩龛的具體形制,可查閱《清史稿》或袁枚相關詩作。
《詩龛》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詩和龛。詩指的是以文學藝術形式表達思想情感的作品,而龛是一種供奉神靈或重要文物的小型建築物或裝置。因此,《詩龛》可理解為供奉詩歌的特殊空間或場所。
《詩龛》的拆分部首是言、龍,其中言為主部首,龍為附部首。筆畫數量為14畫。
《詩龛》一詞來源于中國文化。它以簡體字形式呈現,沒有繁體字體。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資料,可能使用的寫法是「詩龕」。
他為了表達對詩歌的敬仰,在書房裡準備了一個小小的《詩龛》,供奉着自己喜歡的詩人的作品。
詩壇、龛宇、龛藏、詩篇、詩集等。
詩台、詩座、詩室等。
詩壇、詩會、詩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