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求;核對。 南朝 梁 蕭統 《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校覈仁義,源本山川。” 清 紀昀 《<考工記圖>序》:“餘以 戴君 之説,與昔儒舊訓參互校覈。”
“校覈”是“校核”的繁體寫法,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通過仔細的校對和核查,确認内容的準确性或正确性。例如:
該詞為書面用語,現代簡體中文多寫作“校核”,繁體語境或特定專業領域可能保留“校覈”寫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審核”“校驗”)或反義詞(如“疏忽”“放任”),可參考語言學工具書或專業文獻。
《校覈》,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校正、核對。
該詞的部首是木,共有11個筆畫。
校覈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用以描述人們對于文字、文章或文獻的校對和審查的行為。
校覈的繁體字為「校謁」。其中,“謁”字的意思是拜訪、會見,是一個兼有謙遜之意的漢字。
在古代,「校覈」這個詞的寫法有些許不同。在繁體字中,「校覈」分别寫作「椒校」和「謁。」而在簡體字中,「椒校」則變成了現在的「校覈」。
1. 在曆史研究中,我們需要進行對曆史文獻的校覈工作。
2. 編輯部會進行一次校覈,以确保文章中沒有任何錯誤。
3. 這本書的發行之前,經過了多次校覈,确保了内容的準确性。
組詞:校對、校閱、校勘、校正
近義詞:審查、核對、校訂
反義詞:撰寫、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