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詩》三千餘篇,經 孔子 删訂存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有目無詩,實有詩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稱三百篇。後即以“三百篇”為《詩經》代稱。《史記·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唐 韓愈 《薦士》詩:“周《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一:“予謂三百篇正不必作經讀。隻以讀古詩樂府之法讀之,真足陶冶性靈,益人風趣不少。” 姚華 《論文後編》:“三百篇,詩之古者也,風土人情,政事所詳,猶地志然。”
“三百篇”是《詩經》的代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三百篇”指代《詩經》的總篇數。實際上,《詩經》原本收錄311篇,但因其中6篇僅有篇名而無内容(稱為“笙詩”),現存305篇。古人以“三百”這一成數概括,故稱“三百篇”。
“三百篇”不僅指《詩經》的篇目數量,更成為儒家經典文化符號,象征詩歌的教化功能與文學典範。
“三百篇”是對《詩經》的成數化簡稱,源于古代文獻的概括傳統,後成為文學、曆史中引用《詩經》的固定表達。
三百篇是一個漢字詞組,每個字的意思如下:
三:表示數字3,表示數量上的某個程度。
百:表示數字100,表示數量上的某個程度。
篇:表示文章、作品,特指寫作或文學方面的作品。
綜合起來,三百篇表示數量為三百的文章或作品。
三:拆分部首為一,筆畫為3。
百:拆分部首為白,筆畫為6。
篇:拆分部首為⺌,筆畫為15。
三百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使用。在古代,人們為了方便記憶和書寫,創造了許多漢字詞組來表達各種概念和含義。三百篇正是其中之一。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組被廣泛應用于文學、教育和其他領域,成為一個常用的詞彙。
繁體字形式: 三百篇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态結構更為複雜,筆劃的形狀也有所差異。
三:古時候的寫法為弓上三點水
百:古時候的寫法為镒加白
篇:古時候的寫法為⺌卧刀
1. 這位作家已經寫了三百篇小說。
2. 他是一名出色的詩人,已經創作了三百篇詩歌。
3. 這個論壇上有三百篇關于音樂的帖子。
組詞: 百篇、三百、千篇一律
近義詞: 三百遍、三百部、三百種
反義詞: 十篇、二百篇、一篇不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