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着剑发誓。 唐 黄滔 《蒋先辈启》之二:“若不激切擎丘,凄凉誓剑,岂谓脩文学古,何名励节砥躬!”
(2).上方宝剑。《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燕王 曰:‘既拜将军为帅,有誓剑,何不诛之?’”《三国志平话》卷上:“见一人托定金凤盘内,放着六般物件,是平天冠、袞龙服、无忧履、白玉圭、玉束带、誓剑。”《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乃拜 长卿 为中郎将,持节,拥誓剑、金牌,先斩后奏。”
“誓剑”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对着剑发誓
指以剑为见证物,通过持剑或面对剑进行立誓的行为,常用于表达庄重的承诺或决心。例如唐代黄滔《蒋先辈启》中“凄凉誓剑”的记载,体现了古人通过剑器强化誓言仪式感的传统。
上方宝剑(皇帝授予的权力象征)
指帝王赐予钦差大臣或将领的特殊宝剑,代表代行皇权,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如《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描述司马相如被授予“誓剑金牌”,可行使军事或司法裁决权。
该词融合了古代“剑崇拜”与皇权制度,既体现个人信诺的仪式化表达(如歃血为盟),也映射封建集权下“如朕亲临”的政治授权逻辑。两种含义均与历史语境中的军事、司法场景密切相关。
《誓剑》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它表示下定决心以剑为武器,以守护自己珍视的事物或追求正义。
《誓剑》这个词的部首是言,即“讠”,表示与语言、言辞有关。它的总笔画数是13画。
《誓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在小说中,主人公郭靖为了保卫祖国,立下了“誓被剑封为脆弱之人”的豪言壮语,从而成为了代表坚定信念的象征。
《誓剑》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是「誓劍」。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誓」一词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的变体写法为「訁示貝言」,共9笔;「剑」一词的写法为「治㓁」,共8笔。
1. 他手握精钢宝剑,发出一声豪迈的誓剑之声。
2. 为了正义,我发誓要拿起誓剑,保护弱者。
1. 誓言
2. 佩剑
3. 剑术
1. 信誓旦旦
2. 誓死不渝
3. 誓师
1. 背誓
2. 放下武器
3. 变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