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次序排列。《文選·張衡<東京賦>》:“清道案列,天行星陳。” 薛綜 注:“清道,謂蹕止行者;列,猶次也。言天子行,如上天之星行,羅列有次。”
“案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àn liè,其基本含義為按次序排列。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事物或人員按照一定順序排列,常見于古籍中描述儀仗、隊列的規整性。例如《東京賦》中“清道案列,天行星陳”,描述天子出行時清道并按次序列隊,如同星宿運行般有序。
結構與詞源
古籍例證
張衡《東京賦》的注釋(薛綜注)進一步說明:“清道,謂跸止行者;列,猶次也”,強調天子出行時對行人避讓、隊列依次行進的狀态。
部分資料(如)提到“案列”作為成語時,表示“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對詞語的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文選》相關注釋。
案列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表示條列事例。它可以用作名詞形式,表示将事件、事物按照一定的順序、規則列舉出來的樣例。
案列的字形結構由兩個部分組成:心(xīn)和木(mù)。心作為部首表示與心理、情感相關的事物,木則表示與木材、樹木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案列是一個古代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在繁體字中,案列的字形為「按例」,其中的按表示按照,例表示事例,一并表示了列舉事例的意思。
在古代,案列的寫法并非如今的結構,而是一種類似于圖片的象形文字。在金文中,案列的形狀更為複雜,需要通過筆畫的書寫順序來理解字形的含義。
1. 這本書中列舉了許多成功案例,可以供我們參考。
2. 在讨論新的政策時,我們需要分析不同案列的效果。
3. 研究人員通過案列的調查,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組詞:典案(指法律、法規等的範例)、案卷(指具體的案例文件)、案號(指對案件的編號)。
近義詞:事例、例證、實例。
反義詞:否例、逆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