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石床 ”。1.供人坐卧的石制用具。《西京雜記》卷六:“ 魏襄王 冢,皆以文石為槨……中有石牀,石屏風,婉然周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夷水》:“村人 駱都 少時到此室邊採蜜,見一仙人坐石牀上,見 都 凝矚不轉。”《南史·宋紀上·武帝》:“帝素有熱病……坐卧常須冷物,後有人獻石牀,寝之,極以為佳,乃嘆曰:‘木牀且費,而況石耶!’即令毀之。” 唐 許渾 《寄題南山王隱居》詩:“更憶前年醉,松花滿石牀。” 明 王守仁 《龍岡漫興》詩之五:“白雲晚憶歸岩洞,蒼蘚春應通石床。”
2.鐘乳水下滴而成的筍狀凝積物。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一·殷孽》﹝附錄﹞引 蘇恭 曰:“石床……生鐘乳堂中,采無時,鐘乳水滴下凝積,生如筍狀,久漸與上乳相接為柱也。”
“石牀”是漢語詞彙,讀音為shí chuáng(注音:ㄕˊ ㄔㄨㄤˊ),為“石床”的異體寫法,指石制的坐卧器具。該詞在古代文學中常被用于描繪隱士或仙人的居所環境,具有以下特點:
材質與功能
由天然石材制成,兼具坐具與卧具的雙重功能,常見于山野、洞穴等自然場景中。唐代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中“松花滿石床”一句,便以石床意象烘托隱士生活的清幽雅緻。
文化意象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中,石床與松竹、書卷、古琴等元素共同構成隱逸空間的典型符號,象征高潔脫俗的品格。這種意象常與道家仙人或文人隱士相關聯,體現古代文人對超然物外生活方式的向往。
需要說明的是,“牀”為“床”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已統一規範為“石床”。該詞多出現于古典文獻及詩詞創作中,現代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石牀》是一個詞彙,包含兩個字:石和牀。這個詞彙通常指的是一種由石頭制成的床,用于古代的居住或休息。
拆分《石牀》的部首分别是石(石頭)和牀(床子),石的部首是石,筆畫是5畫;牀的部首是牛,筆畫是7畫。
《石牀》一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出現較少。它可能是由于古代人們使用石頭制作的床而形成的,用以代表這種特定的床的。石牀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床,常見于古代農村或山區的民居。
《石牀》的繁體字為「石牀」,在繁體字中的字形與簡體字相似。
在古代漢字中,「石牀」這個詞的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可能存在一些差異或變種。
1. 那個古代的農村居民睡在一張硬邦邦的石牀上。
2. 我在博物館看到了一張古代的石牀,真讓人好奇那樣的床能不能好好休息。
石床、牀頭、牀鋪、石頭床等。
石榻、石床。
軟床、木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