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石牀的意思、石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石牀的解釋

亦作“ 石床 ”。1.供人坐卧的石制用具。《西京雜記》卷六:“ 魏襄王 冢,皆以文石為槨……中有石牀,石屏風,婉然周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夷水》:“村人 駱都 少時到此室邊採蜜,見一仙人坐石牀上,見 都 凝矚不轉。”《南史·宋紀上·武帝》:“帝素有熱病……坐卧常須冷物,後有人獻石牀,寝之,極以為佳,乃嘆曰:‘木牀且費,而況石耶!’即令毀之。” 唐 許渾 《寄題南山王隱居》詩:“更憶前年醉,松花滿石牀。” 明 王守仁 《龍岡漫興》詩之五:“白雲晚憶歸岩洞,蒼蘚春應通石床。”

2.鐘乳水下滴而成的筍狀凝積物。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一·殷孽》﹝附錄﹞引 蘇恭 曰:“石床……生鐘乳堂中,采無時,鐘乳水滴下凝積,生如筍狀,久漸與上乳相接為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石牀(shí chuáng)是漢語詞彙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字形結構與本義 "石牀"由"石"與"牀"(床的異體字)構成,字面指石制卧具。《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以石為材質的坐卧器具",特指古代利用天然岩石加工而成的休憩設施,常見于山野洞穴或寺廟修行場所。

二、文獻溯源與詞義演變 據《晉書·嵇康傳》記載:"康嘗采藥遊山澤,遇孫登,遂與之遊。康臨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後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餘半與康,皆凝為石。"這段典故佐證了魏晉時期隱士群體使用石床的史實。唐宋詩詞中亦多見相關意象,如白居易《香山寺》"空山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往複還。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愛風岩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牀",生動描繪了石床作為文人雅士栖居山林的典型器物。

三、文化象征與功能延伸 在宗教領域,石床承載特殊寓意。佛教典籍《五燈會元》記載多位高僧"坐石床入定"的修行場景,道教文獻《雲笈七籤》則将石床列為洞天福地的标配陳設。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遊記》中多次描述溶洞内天然形成的石床景觀,印證其作為地理标識的功能。

四、現代語義與使用範疇 現代漢語中,該詞除延續古意外,亦擴展指代地質學中的特殊岩石構造。如喀斯特地貌中由溶蝕作用形成的平整岩闆,在旅遊語境中常被稱為"仙人石床",如廣西桂林七星岩、雲南石林等景區均保留此類自然景觀的實名标注。

(主要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文物出版社2009年;《中國宗教名勝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網絡擴展解釋

“石牀”是漢語詞彙,讀音為shí chuáng(注音:ㄕˊ ㄔㄨㄤˊ),為“石床”的異體寫法,指石制的坐卧器具。該詞在古代文學中常被用于描繪隱士或仙人的居所環境,具有以下特點:

  1. 材質與功能
    由天然石材制成,兼具坐具與卧具的雙重功能,常見于山野、洞穴等自然場景中。唐代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中“松花滿石床”一句,便以石床意象烘托隱士生活的清幽雅緻。

  2. 文化意象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中,石床與松竹、書卷、古琴等元素共同構成隱逸空間的典型符號,象征高潔脫俗的品格。這種意象常與道家仙人或文人隱士相關聯,體現古代文人對超然物外生活方式的向往。

需要說明的是,“牀”為“床”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已統一規範為“石床”。該詞多出現于古典文獻及詩詞創作中,現代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别人正在浏覽...

百君子被旱壁角璧立禀奉倡和倡肆差委澄泉熾張俦類創行唇脂淡沱鈍賊芳尊反科學風觀風流儒雅負乘斯奪岡巒高岡各處寡便宜海魚黑三棱賀遷賀慶合志胡桐基扃禁脔掘墓人局任開谕林牙六蕃律格麥淇淋麥乳精面執名震一時嫖經貧味千裡之足跷跷闆泣辜侵黩傾頽輕煙輕飏;輕揚親就日月山融泰三绺梳頭,兩截穿衣試鋪殊類瓦大剜刺挑茶菀窳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