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擒敵人,搜查伏兵。《新五代史·唐臣傳·安金全》:“ 安金全 , 代北 人也。為人驍果,工騎射,號能擒生踏伏。”
“擒生踏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詳細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在戰鬥中生擒敵人并搜查伏兵,強調通過武力或策略迅速制服對手、清除隱患。拼音為qín shēng tà fú,四字均為平聲調。
2. 出處與曆史背景
該成語出自《新五代史·唐臣傳·安金全》,描述唐代将領安金全骁勇善戰,擅長騎射,因具備“擒生踏伏”的能力而聞名。此處的“擒生”指活捉敵人,“踏伏”指清除埋伏,體現古代軍事戰術的果斷性。
3. 結構與引申義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果斷應對複雜局面,例如:
提示:此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若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擒生踏伏》是一個成語,意為征服、制服、打敗一個生物或敵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制造和軍事戰鬥的背景。
根據《康熙字典》,《擒生踏伏》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足”。在漢字中,“手”通常表示動作,而“足”則表示腳步。所以,“擒生踏伏”這個詞是由兩個動作組合而成。
根據筆畫的計數法,這個詞共有17畫。其中,“生”字有5畫,“擒”字有11畫,“踏”字有13畫,“伏”字有8畫。
《擒生踏伏》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稱為「擒生踏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擒生踏伏》這個成語來說,漢字的寫法也不盡相同,而且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也有所變化。例如,古代可能将“擒”寫作“擒”,将“生”寫作“牲”,将“踏”寫作“蹋”,将“伏”寫作“服”。
以下是一些使用《擒生踏伏》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以巧妙的策略最終擒生踏伏了敵人。
2. 軍隊通過集中力量擒生踏伏了叛亂分子。
3. 這位武術大師能夠擒生踏伏任何挑戰者。
與《擒生踏伏》意思相近的一些組詞包括:
1. 征服
2. 制服
3. 擊敗
4. 打垮
與《擒生踏伏》意思相近的一些成語有:
1. 驅逐
2. 戰勝
3. 克服
與《擒生踏伏》意思相反的一些成語有:
1. 逃脫
2. 自由
3. 溜走
以上是關于《擒生踏伏》的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