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寝苫枕塊 ”。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晉書》:“ 高宗 諒闇者,除服而不言,故不雲服喪三年,而雲諒闇三年,明不復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寝苫枕土"是古代喪葬禮俗的專用表述,其核心詞義為:孝子在服喪期間睡草席、枕土塊以示哀悼。該典故可追溯至《儀禮·喪服》記載的"居倚廬,寝苫枕塊"制度,其中"塊"特指未經燒制的土坯,後世俗稱中逐漸演變為"寝苫枕土"的表述形式。
《禮記·問喪》篇對此有更詳盡的禮儀注解:"寝苫枕塊,哀親之在草野也",強調這種苦行式的守喪方式,旨在通過物質條件的降級表達對逝者的追思。 清代經學家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特别指出,喪禮中"寝苫"的苫草需用新割的野生茅草編織,"枕土"則必須取自墓地原土,這些細節規定體現了古代孝道觀念的物質化表達。
現代漢語詞典學研究中,《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将其歸入古代禮儀詞彙條目,标注為"舊時居父母喪的禮節"。值得注意的是,《辭源》(第三版)在詞條演變說明中指出,該習俗至明清時期已逐漸簡化為"寝苫"而不強求"枕土",反映了傳統禮制隨時代變遷的適應性調整。
注:本文引用來源1為《儀禮》戰國整理本,來源2為中華書局《禮記譯注》,來源3為上海古籍出版社《禮記集解》,來源4為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辭源》聯合編委會學術成果。
“寝苫枕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ǐn shān zhěn tǔ(注音:ㄑㄧㄣˇ ㄕㄢ ㄓㄣˇ ㄊㄨˇ),其含義與“寝苫枕塊”相同,指古代宗法制度中子女為父母守喪時的禮節:睡在草墊(苫)上,頭枕土塊,以表達哀悼之情。
字面含義
文化背景
這一習俗源于古代喪禮制度,要求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守喪三年,期間需摒棄舒適生活,通過艱苦的居住條件表達孝心與哀思。例如,清代李慈銘在《越缦堂讀書記·晉書》中提到:“高宗諒暗者……明不復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說明該禮節與政治活動的關系。
近義詞與用法
哀壑白土邊士逼綽子比紹不栉才人慘服長性赤道人種促杵地隣締約國地主之儀抖摔督禦非電解質複本扶危救困浩洋黑燈瞎火涸澤而漁候火黃紳簡擢驕躁誡世極貌機器手舉選誇歎撩牙零支了米麥無重數寠乏忙不疊面貌蜜甜納賄蒲帆乾屍潛形譴逐罄述驅擯人子神候受阻雙關水井俗事阗阗投步駝峯脫羁馱水棍完整無缺微不足道浯溪石相呴以濕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