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寝苫枕塊 ”。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晉書》:“ 高宗 諒闇者,除服而不言,故不雲服喪三年,而雲諒闇三年,明不復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寝苫枕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ǐn shān zhěn tǔ(注音:ㄑㄧㄣˇ ㄕㄢ ㄓㄣˇ ㄊㄨˇ),其含義與“寝苫枕塊”相同,指古代宗法制度中子女為父母守喪時的禮節:睡在草墊(苫)上,頭枕土塊,以表達哀悼之情。
字面含義
文化背景
這一習俗源于古代喪禮制度,要求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守喪三年,期間需摒棄舒適生活,通過艱苦的居住條件表達孝心與哀思。例如,清代李慈銘在《越缦堂讀書記·晉書》中提到:“高宗諒暗者……明不復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說明該禮節與政治活動的關系。
近義詞與用法
寝苫枕土(qǐn shān zhěn tǔ)是一個成語,意為“睡在草席上、用泥土做枕頭”。這個成語形容生活貧困、愁苦無奈的境地。
寝:宀(míng)+ 八(bā)+ 又(yòu),共4畫
苫:艹(cǎo)+ 幹(gān),共8畫
枕:木(mù)+ 冖(mì)+ 又(yòu),共7畫
土:土(tǔ),共3畫
這個成語最早見于《禮記·鄉射》一書,原文為“夏後氏言寝苫枕土”。《夏侯氏春秋》也有類似的記載。“苫”是用麻、草之類的植物葉子,用作簡陋的席子;“土”則是指将土墊在席子下作為枕頭。
在繁體字中,“寝苫枕土”成為了「寢剡枕土」。
在古時候,它們的寫法有一些不同。例如:“寝”可以寫作“寑”;“苫”可以寫作“曏”;“枕”可以寫作“箴”。但是,這些變體的意義和用法與現代的成語并無差異。
1. 他家境貧寒,生活隻能寝苫枕土。
2. 戰亂時期,許多難民隻能在野外寝苫枕土過夜。
3. 雖然貧窮,但他不畏艱辛,不寒而栗地寝苫枕土,努力追求夢想。
寝室、苫布、枕頭、土地
寝食難安、枕戈待旦、夜以繼日
華堂魚米之鄉、富裕幸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