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讒害同僚,欺罔君上。《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元年》:“大姦莫如 蔡确 之陰邪險刻, 章惇 之讒欺狼戾,陛下乃容而留之,此天心之所以未祐也。”
讒欺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讒”與“欺”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诽謗、誣陷等不實之言實施欺騙或蒙蔽的行為。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分項闡釋:
讒(chán)
指惡意中傷、挑撥離間的言論。《說文解字》釋為“谮也”,即誣陷他人。如《論語·顔淵》雲“浸潤之谮”,朱熹注:“讒,毀人之善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083頁)
欺(qī)
意為欺騙、蒙蔽。《玉篇》釋“詐也”,《正字通》引申為“虛妄不實”。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1426頁)
讒欺即“以讒言行欺詐”,強調通過散布謠言、扭曲事實的手段達成欺騙目的。其特點包括: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084頁)
《楚辭·七谏·怨世》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鶴弭翼而屏移……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蕪穢而險戲。” 王逸注:“言朝廷讒欺并進,忠良之士皆隱身匿迹。”
來源:中華書局《楚辭補注》(第231頁)
《後漢書·宦者傳論》
“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窮栖。” 李賢注引“讒欺之徒,熒惑主聽”。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第2530頁)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5頁)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唐宋後使用漸少,但語義保留于“讒言惑衆”“欺上瞞下”等成語中,反映古代政治文化中對語言暴力的批判。
來源:向熹《簡明漢語史》(下卷,第312頁)
(注:部分古籍原書無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文獻來源;《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可參考線上版:www.hanyudacidian.cn、www.cishu.com.cn)
“讒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讒欺”由“讒”(诽謗、中傷)和“欺”(欺騙、蒙騙)兩字組成,指通過诽謗和欺騙的手段損害他人名譽或利益。核心在于用不實之言诋毀他人,同時伴隨欺騙行為,常見于人際關系複雜或權力鬥争的場合。
字義拆解
曆史用例
在《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元年》中,曾用“讒欺狼戾”形容章惇等權臣通過诽謗同僚、欺瞞君主的手段擾亂朝政。
該成語多含貶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若需引用古籍例證,建議核查《續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韽韽案校白牡被缁本作不郎鼓粲麗側睨蟬聯乘肩螭頭官純熟逮賤帶金佩紫戴盆道徽登牆電子滌滌第三聲獨輪車鍍錫鐵芳苾風制感光幹漫號衣黃本荒惑黃甲夥家江檻簡功焦聒焦魂浄素舊院機行連叢靈君龍蹏龍碛龍蟄蠖屈懵懵懂懂樸醇圈操任達不拘日華戎辂上軍閃明食客笤帚星五馬圖骁騰遐潛下隧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