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名。又名 犁靬 、 海西 。古代 中國 史書對 羅馬帝國 的稱呼。 漢和帝 永元 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護 班超 遣 甘英 使 大秦 ,至 條支 ,臨海而回。 桓帝 延熹 九年(公元166年) 大秦 皇帝 安敦 遣使來 中國 。公元395年 羅馬帝國 分裂後,以 大秦 稱 東羅馬帝國 。《後漢書·西域傳·大秦》:“﹝ 大秦國 ﹞以在海西,亦曰 海西國 ……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 大秦 。”
"大秦"一詞在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中有多重釋義,現從語義學、曆史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核心詞義
指代中國曆史上的秦朝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本義為"強盛之秦",特指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帝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形成的中央集權制王朝,因推行郡縣制、書同文等政策成為中華文明重要裡程碑。
古代對羅馬帝國的稱謂
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起用"大秦"指代地中海東部的羅馬帝國。《古代中外交通史》考證此為絲綢之路上中國對最西端文明體的地理認知投射,涵蓋今意大利至埃及區域。
二、衍生詞義
地域文化符號
在《中國地名源流考》中,陝西關中平原因屬秦故地,至今仍被雅稱為"大秦故土"。
宗教傳播載體
唐代景教碑文以"大秦景教"自稱,特指經由波斯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此稱謂反映中西宗教交流史實。
三、語義流變特征
從《說文解字》到現代辭書,該詞經曆了"本土政權→異域強邦→文化符號"的語義擴展過程。這種詞義演變印證了中華文明對外認知從地理實體到文化意象的升華軌迹。
“大秦”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對羅馬帝國(尤其是東羅馬帝國)的稱呼,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理與曆史背景
“大秦”最早見于漢代史書,主要指羅馬帝國,因其位于漢朝西域以西的遙遠地域,也被稱為“犁靬”“海西國”。東漢時期,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但因海域阻隔未達目的地;公元166年,羅馬皇帝安敦(即馬可·奧勒留)派使臣抵達漢朝,标志兩國正式交往。
文化象征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大秦”常象征珍稀與遙遠。例如漢代樂府詩《羽林郎》提到“耳後大秦珠”,借羅馬珠寶體現奢華意象。
後續演變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大秦”一詞逐漸專指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指代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後秦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大秦”偶爾作為前秦(351-394年)、後秦(384-417年)的代稱,但此用法較少見。
與秦朝的關聯
部分文獻(如《大秦帝國》)用“大秦”指代秦朝,強調其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曆史地位,但此屬現代語境下的引申,非古代原義。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曆史事件或文化影響,可參考《後漢書·西域傳》等原始文獻。
白頭如新罷女邊畫變火邊遊愎過禀恤賓老擘牋不像意倉庾除掉春陰初生粗衣淡飯禱獻東垣乏盡高罡固定資本黃闼滑澤忽微佳美奬崇矯擅驕姿酒壇誇誘哭窮賣官邈真明達名高難副明禋珉珣谟典陪費品頭題足破腦刳心輕粉全蝕上丁沙洳聖域申威史稿蒜韲瑣故逃敗添磚加瓦通信鴿偷樂透墒脫羁婉麗詳括祥琴小輪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