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蛻骨的意思、蛻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蛻骨的解釋

(1).脫骨。《初學記》卷三十引 三國 魏 曹植 《神龜賦》:“虵折鱗於平臯,龍蛻骨於深谷。”蛻,一本作“ 脫 ”。 唐 李紳 《靈蛇見少林寺》詩:“已應蛻骨風雷後,豈效銜珠草莽閒。”

(2).靈魂升天後的骸骨。多用于道教徒。 宋 蘇轼 《昭靈侯廟碑》:“廟有穴五,往往見變異,出雲雨。或投器穴中,則見於池,而近歲有得蛻骨於池者,金聲玉質,輕重不常,今藏廟中。” 明 唐順之 《與姜編修廷善書》:“ 崇安 、 建陽 之間誠是仙靈窟宅,昔人蛻骨,在在有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蛻骨”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脫骨
    指生物體脫去骨骼或外殼的過程,常用于描述蛇、龍等動物蛻皮或脫骨的生理現象。例如:

    • 曹植《神龜賦》提到“龍蛻骨於深谷”,以龍蛻骨象征自然界的蛻變。
    • 唐代李紳詩句“已應蛻骨風雷後”,暗喻經曆重大變化後的新生。
  2. 道教中的靈魂升天遺骸
    特指道教徒修行後靈魂飛升留下的骸骨,被視為神聖遺物。例如:

    • 蘇轼《昭靈侯廟碑》記載池中發現“蛻骨”,形容其“金聲玉質”,體現道教文化中的神秘色彩。
    • 明代唐順之提及武夷山一帶“昔人蛻骨,在在有之”,反映道教徒對遺骨的崇敬。

二、文學與宗教關聯

三、總結

“蛻骨”既涵蓋自然生物的生理現象,又承載道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漢語中融合現實與宗教哲理的典型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神龜賦》《昭靈侯廟碑》等原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蛻骨》的意思

《蛻骨》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脫去骨骼,指物體或生物脫去原有的外殼或結構。

拆分部首和筆畫

《蛻骨》這個詞的部首是 虍(hū), 勿(wù)。虍部表示與虎有關,勿部表示與禽獸有關。

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與繁體

《蛻骨》一詞來源于古籍《周易》中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這句話意味着君王對百姓漠視無情,将百姓視為蛻下來的骨頭,也就是棄之如敝履。逐漸演變為“蛻骨”這個詞 牢固了繁複的“骨”的意義, 也說明了人的困苦地位和人性的冷酷無情。

在繁體字中,《蛻骨》可以簡化為《蛻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蛻骨這個詞是由虎字和武字組合而成的。虎字的原義是“獸名”,而武字的意思是“勇敢、武力”,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蛻骨。

例句

1. 他在遭受失敗之後蛻骨重生,變成了一個更加堅強的人。

2. 雖然經曆了很多困難,但她勇敢地脫去了過去的自我,蛻骨重生。

組詞

1. 蛻變:指事物由一種狀态轉變為另一種狀态。

2. 骨瘦如柴:形容人體瘦骨嶙峋,皮包骨頭。

3. 蛻皮:指動物脫去舊的皮膚。

近義詞

1. 改頭換面

2. 重塑

3. 煥然一新

反義詞

1. 原始

2. 頹廢

3. 落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