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宗廟盛黍稷的禮器。 殷 曰瑚, 周 曰簋。 漢 王符 《潛夫論·贊學》:“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 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故廟堂有枯楊之瑚簋,窮谷多不伐之梓豫也。”
(2).比喻治國安邦之才。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器非瑚簋,必進鋭而退速;量拟 伊 呂 ,雖發晚而到早。”
“瑚簋”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宗廟禮器
指古代祭祀時盛放黍稷的器皿。殷商時期稱“瑚”,周代稱“簋”,合稱“瑚簋”。這類器物最初用木、陶或青銅制成,後成為禮制的重要象征。
引申比喻
因瑚簋在祭祀中的重要性,常被用來比喻治國安邦的才能或執政者的資質。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将其與伊尹、呂尚(古代賢臣)相提并論,強調其象征意義。
“瑚簋”既指具體祭祀器物(殷周時期名稱不同),又借喻政治才能。其内涵體現了古代中國“器以載道”的思想,将物質器具與精神價值緊密結合。
《瑚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玉制飯食器。瑚簋的使用主要是為了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祈禱的祝福。
《瑚簋》這個詞中,第一個字“瑚”拆分後,部首是“王”,共有13個筆畫;第二個字“簋”拆分後,部首是“竹”,共有18個筆畫。
《瑚簋》這個詞源自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樂器》中,用于以玉制作的飯食器,用于祭祀和祈福之中。繁體字版本為「瓠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瑚簋》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瓠簋」。瓠簋這個字在古代的造字法則下,每個筆畫都有嚴格的規定和順序。
1. 他們在祭祀活動中使用了一隻裝滿米飯的瑚簋。
2. 祖先傳下來的瓠簋是家族的寶貝,代代相傳。
瑚簋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指代古代祭祀用的器皿。
近義詞:玉糌、簋蓋
反義詞:日常飯碗、普通飯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