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缣帛的意思、缣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缣帛的解釋

(1).絹類的絲織物。古代多用作賞賜酬謝之物,亦用作貨币。《周禮·天官·典絲》“掌其藏與其出,以待興功之時” 漢 鄭玄 注:“時者若溫煖宜縑帛,清涼宜文繡。”《史記·滑稽列傳》:“數賜縑帛,檐揭而去。” 唐 韓愈 《許受韓弘物狀》:“ 韓弘 榮於寵賜,遂寄縑帛與臣。”

(2).作書寫用。《後漢書·宦者傳·蔡倫》:“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故有刀筆鉛槧之説, 秦 漢 末用縑帛。” 清 周亮工 《與胡元潤書》:“ 王荊公 作字,未嘗輕用縑帛,獨於佛語用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 兩漢 學校發達,經學又極煩瑣,士人錄寫大量經傳師說,竹簡重,缣帛貴,很自然的需要一種代用品,紙就在這個需要下産生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缣帛是中國古代對精細絲織品的統稱,其名稱由"缣"與"帛"二字複合而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解釋"缣"為"雙絲織就的細絹",強調其質地細密;"帛"則指"絲織物的總稱",源自甲骨文象形字,上部為白字,下部為巾字,本義為未染色的素絹。

在曆史應用中,缣帛主要指漢代以前用作書寫載體的絲織品。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缣,并絲缯也",說明其制作工藝是将兩根生絲并織成更堅韌的織物。王國維《簡牍檢署考》指出,這種材料相較于竹簡具有"輕便易攜、可卷軸保存"的優勢,但受限于昂貴的生産成本,主要應用于皇室文書、重要典籍的抄錄。

從文化符號角度考察,《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的記載,印證了缣帛在先秦禮制中的特殊地位。其潔白平整的物理特性,被引申為"純潔""貴重"的象征意義,衍生出"帛書""帛畫"等文化載體形式。現代考古發現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佐證了其在文化傳播史上的重要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缣帛是中國古代一種細薄的高級絲織品,具有多重用途和曆史文化意義。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材質

缣帛由雙絲織成,質地細薄、柔軟輕便,且不透水。其原料為桑蠶絲,早期使用野生蠶絲,後發展為人工養殖加工。

二、曆史起源

三、主要用途

  1. 書寫載體:用于公文、信件、典籍等,因吸墨性好且便于攜帶,被視為紙發明前的最佳書寫材料之一。
  2. 繪畫與地圖:適合繪制精細圖畫,如荊轲刺秦所用的“圖窮匕見”地圖即推測為帛卷。
  3. 貨币與賞賜:作為貴重流通物,漢代常以缣帛納稅或賞賜臣民,一匹帛可換720斤大米。

四、優缺點

五、相關文獻

現存缣帛文獻多為帛書,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楚帛書》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繪畫的重要實物資料。

缣帛是古代貴族專屬的高端文化載體,雖因成本限制未能普及,但推動了早期文字記錄和藝術發展,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

白颠保鄰蔽匿不食人間煙火吃不準吃洴刍荛之言除治單衾殚弱登霞店夥凋敗曡次動步攻城打援詭森森荒白荒昧胡浪剪覆揀選謹題蠲釋眷倚絕倒窺觑朗心落價鐐铫厲崇理發師砻刻迷徑名人謬誣褦襶子淖汙内火蓬蒿平安普洛栖景秋骨鵲渚驅拂曲旃宂率三叉戟散燈花蜃海師婆粳宿因跳走推目土運鄉人香黍醎酸绁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