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絹類的絲織物。古代多用作賞賜酬謝之物,亦用作貨币。《周禮·天官·典絲》“掌其藏與其出,以待興功之時” 漢 鄭玄 注:“時者若溫煖宜縑帛,清涼宜文繡。”《史記·滑稽列傳》:“數賜縑帛,檐揭而去。” 唐 韓愈 《許受韓弘物狀》:“ 韓弘 榮於寵賜,遂寄縑帛與臣。”
(2).作書寫用。《後漢書·宦者傳·蔡倫》:“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故有刀筆鉛槧之説, 秦 漢 末用縑帛。” 清 周亮工 《與胡元潤書》:“ 王荊公 作字,未嘗輕用縑帛,獨於佛語用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 兩漢 學校發達,經學又極煩瑣,士人錄寫大量經傳師說,竹簡重,缣帛貴,很自然的需要一種代用品,紙就在這個需要下産生了。”
缣帛是中國古代一種細薄的高級絲織品,具有多重用途和曆史文化意義。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缣帛由雙絲織成,質地細薄、柔軟輕便,且不透水。其原料為桑蠶絲,早期使用野生蠶絲,後發展為人工養殖加工。
現存缣帛文獻多為帛書,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楚帛書》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繪畫的重要實物資料。
缣帛是古代貴族專屬的高端文化載體,雖因成本限制未能普及,但推動了早期文字記錄和藝術發展,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缣帛》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絲織品的一種,也可用于比喻物品的精美和珍貴。
《缣帛》的拆分部首是“纟”,筆畫數為11畫。
《缣帛》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爾雅·釋衣》中,它是古人對絲織品的一種稱呼。
繁體字中,《缣帛》可寫作「縑縛」。
在古代漢字中,《缣帛》常被寫作「縑」和「帛」。縑原指細薄的絲織品,帛指粗厚的絲織品。
1. 他穿着一襲華麗的缣帛之衣,顯得格外莊重。
2. 這幅畫中的山水,如同缣帛般精緻而細膩。
缣帛之衣、缣帛纖維、缣帛富商
絲綢、綢緞、紡織品
粗布、麻布、毛織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