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脱骨。《《初学记》卷三十引 三国 魏 曹植 《神龟赋》》:“虵折鳞於平皋,龙蜕骨於深谷。”蜕,一本作“ 脱 ”。 唐 李绅 《灵蛇见少林寺》诗:“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閒。”
(2).灵魂升天后的骸骨。多用于道教徒。 宋 苏轼 《昭灵侯庙碑》:“庙有穴五,往往见变异,出云雨。或投器穴中,则见於池,而近岁有得蜕骨於池者,金声玉质,轻重不常,今藏庙中。” 明 唐顺之 《与姜编修廷善书》:“ 崇安 、 建阳 之间诚是仙灵窟宅,昔人蜕骨,在在有之。”
“蜕骨”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脱骨
指生物体脱去骨骼或外壳的过程,常用于描述蛇、龙等动物蜕皮或脱骨的生理现象。例如:
道教中的灵魂升天遗骸
特指道教徒修行后灵魂飞升留下的骸骨,被视为神圣遗物。例如:
“蜕骨”既涵盖自然生物的生理现象,又承载道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汉语中融合现实与宗教哲理的典型词汇。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神龟赋》《昭灵侯庙碑》等原作。
《蜕骨》是一个由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指的是脱去骨骼,指物体或生物脱去原有的外壳或结构。
《蜕骨》这个词的部首是 虍(hū), 勿(wù)。虍部表示与虎有关,勿部表示与禽兽有关。
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蜕骨》一词来源于古籍《周易》中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意味着君王对百姓漠视无情,将百姓视为蜕下来的骨头,也就是弃之如敝履。逐渐演变为“蜕骨”这个词 牢固了繁复的“骨”的意义, 也说明了人的困苦地位和人性的冷酷无情。
在繁体字中,《蜕骨》可以简化为《蛻骨》。
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蜕骨这个词是由虎字和武字组合而成的。虎字的原义是“兽名”,而武字的意思是“勇敢、武力”,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蜕骨。
1. 他在遭受失败之后蜕骨重生,变成了一个更加坚强的人。
2. 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她勇敢地脱去了过去的自我,蜕骨重生。
1. 蜕变:指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2. 骨瘦如柴:形容人体瘦骨嶙峋,皮包骨头。
3. 蜕皮:指动物脱去旧的皮肤。
1. 改头换面
2. 重塑
3. 焕然一新
1. 原始
2. 颓废
3. 落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