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曹州之戰”。1864年撚軍在河南擊敗清欽差大臣僧格林沁軍後,主動向山東曹州(治今菏澤)轉移。次年5月,撚軍在曹州西北高樓寨(今高莊集)用步兵正面阻擊,騎兵向兩側包圍。此役圍殲清軍七千餘人,僧格林沁被擊斃。
關于“高樓寨之戰”的詳細解釋如下:
高樓寨之戰(又稱曹州之戰)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撚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今高莊集)殲滅清軍僧格林沁部的一次著名伏擊戰。此戰發生于太平天國運動末期,太平軍殘部與撚軍聯合重組後,成為清廷在北方統治的重大威脅。
部分資料(如)錯誤地将該戰役描述為1936年抗日戰争事件,需注意區分。權威史料均指向其為1865年清軍與撚軍的對抗。
如需更完整的戰役細節,可參考來源、5、8的詳細過程分析。
《高樓寨之戰》是指中國解放戰争時期發生在湖南省永州市高樓寨的一場戰鬥。這場戰鬥是中共中央決定的在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同時開展的反攻大後方的一部分。這個詞語來源于實際曆史事件,也經常用來形容艱苦卓絕的戰鬥和頑強的抵抗精神。
《高樓寨之戰》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皿】【土】【阝】,拆解後可以分别念作【高】【樓】【寨】。其中,【高】的筆畫數為十七畫,【樓】的筆畫數為十一畫,【寨】的筆畫數為十五畫。
《高樓寨之戰》這個詞語的來源是由戰鬥地點的名稱而來,沒有具體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但是根據目前的了解,【高】【樓】【寨】這三個字在古漢字寫法中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
1. 在《高樓寨之戰》中,中國軍隊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2. 這部電影通過重現《高樓寨之戰》,向觀衆展示了革命先輩們的英勇抗戰精神。
組詞:高台、樓閣、寨子
近義詞:戰役、戰鬥、戰争
反義詞:和平、和諧、融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