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圮的意思、頹圮的詳細解釋
頹圮的解釋
(1) [collapse]∶倒塌
古刹頹圮
(2) [degenerate]∶堕落;敗壞
詳細解釋
(1).坍塌。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暮抵一古廢蘭若,相與投宿,墻屋頽圯,寂無人聲。”《明史·畢懋康傳》:“二閘創自 永樂 初,日久頽圮,急宜修複。” 阿英 《津平日記選》:“屋似前 民國 所建,已頹圮。”
(2).敗壞。 唐 羅隱 《讒書·梅先生碑》:“ 漢成帝 時,綱紐頽圮,先生以書諫天子者再三。” 宋 梅堯臣 《吊李膺辭》:“痛 漢 綱之頽圮兮,又何毀乎賢哲。” 宋 朱熹 《山北紀行》詩:“百世踵謬訛,彜倫日頽圮。”
詞語分解
- 頹的解釋 頹 (頽) í 崩壞,倒塌:頹壞。頹圮。頹垣斷壁。 消沉,委靡:頹萎。頹喪。頹靡。頹唐。 敗壞:衰頹。頹敗。頹景。頹朽。 水向下流:泣涕如頹。 滅亡:“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恭順的樣子
- 圮的解釋 圮 ǐ 塌壞,倒塌。 破裂,分裂:“是以悲痛,肝心圮裂”。 毀滅,斷絕:“分野殊異,遂用圮絕,不圖今日乃相得也”。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頹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面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建築物等因破敗而倒塌、毀壞的狀态。它描繪的是一種衰敗、荒涼的景象,常帶有文學色彩。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
本義(建築實體):
- 指建築物、牆壁、堤壩等人工構築物年久失修、破損不堪,最終導緻部分或整體坍塌、毀壞。
- 例如:“古老的城牆曆經風雨,早已頹圮不堪。”、“地震過後,村中房屋多有頹圮。”
-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将“頹圮”解釋為“倒塌;坍塌”。
-
引申義(抽象事物):
- 引申指事物(如制度、道德、精神、事業等)的衰敗、沒落、崩潰。這種用法帶有強烈的負面評價色彩,強調事物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秩序或價值,陷入不可挽回的衰亡境地。
- 例如:“世風日下,道德頹圮。”、“昔日的輝煌事業如今已頹圮殆盡。”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頹圮”的解釋包含“傾圮;倒塌”和“敗壞;衰敗”兩層含義。
-
文學意象:
- 在文學作品中,“頹圮”常被用來營造荒涼、破敗、蕭索、感傷的氛圍。它既是實景的描繪,也常作為象征,暗示人事的變遷、繁華的消逝或精神的失落。
- 例如:“他獨自徘徊在頹圮的庭院中,追憶往昔。”
“頹圮”的核心意義在于描述一種由衰敗導緻倒塌或崩潰的狀态,既可以指具體的建築物等實體物理結構的毀壞,也可以指抽象的社會制度、道德風尚或精神狀态的衰敗與瓦解。其語義重心在于“破敗”和“倒塌/崩潰”的結果。
網絡擴展解釋
“頹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uí pǐ,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
指建築物或物體的倒塌、坍塌
常用于描述古建築、城牆等因年久失修或自然損壞而破敗的狀态。例如:
- “古刹頹圮”(),形容寺廟等古建築坍塌破敗。
- 宋代郭彖《睽車志》中提到“墻屋頽圯,寂無人聲”,即用此意()。
-
比喻社會、制度或道德的敗壞、堕落
引申為綱常、倫理等抽象事物的衰敗。例如:
- 唐代羅隱《讒書·梅先生碑》中寫“綱紐頽圮”,指漢代社會秩序的崩壞()。
- 朱熹《山北紀行》中“彜倫日頽圮”,意為倫理日漸敗壞()。
二、分解字義
- 頹(tuí):本義為崩壞、倒塌(如“頹垣斷壁”),也引申為消沉、委靡(如“頹廢”)()。
- 圮(pǐ):指毀壞、倒塌(如“傾圮”),或破裂、斷絕(如“圮裂”)()。
三、文獻與使用示例
- 古代典籍:
如《明史·畢懋康傳》提到“日久頽圮,急宜修複”,強調對坍塌建築的修繕()。
- 現代用法:
可用于描繪景物衰敗(如“高牆頹圮”)或隱喻社會風氣的堕落()。
四、總結
“頹圮”兼具物理層面的“倒塌”和抽象層面的“敗壞”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睽車志》《讒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蚌醬簿聽草蟲長生殿充窮楚瀝寸關尺大拱黨族誕纖登山丁父艱帝宗陊剝非子賦租旰食告吹瓜代函管皇亂誨讓渾括火拼壺中物缣帛劍腹饴脣醬棚繭子交羣驚恸金契矜式冷齒麗語镂玉裁冰呂武操莽孟津免放靡币命定缪錯謬登墨慘衣鬧麻釀酒平施欺隱三屍五鬼神谟廟筭沈朱世國束藴請火殊姿遂匠夙習滔滔不絕天人之分通貫小樓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