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llapse]∶倒塌
古刹頹圮
(2) [degenerate]∶堕落;敗壞
(1).坍塌。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暮抵一古廢蘭若,相與投宿,墻屋頽圯,寂無人聲。”《明史·畢懋康傳》:“二閘創自 永樂 初,日久頽圮,急宜修複。” 阿英 《津平日記選》:“屋似前 民國 所建,已頹圮。”
(2).敗壞。 唐 羅隱 《讒書·梅先生碑》:“ 漢成帝 時,綱紐頽圮,先生以書諫天子者再三。” 宋 梅堯臣 《吊李膺辭》:“痛 漢 綱之頽圮兮,又何毀乎賢哲。” 宋 朱熹 《山北紀行》詩:“百世踵謬訛,彜倫日頽圮。”
“頹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uí pǐ,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建築物或物體的倒塌、坍塌
常用于描述古建築、城牆等因年久失修或自然損壞而破敗的狀态。例如:
比喻社會、制度或道德的敗壞、堕落
引申為綱常、倫理等抽象事物的衰敗。例如:
“頹圮”兼具物理層面的“倒塌”和抽象層面的“敗壞”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睽車志》《讒書》等古籍()。
頹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衰敗、破敗、崩潰的狀态。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頹圮的部首是風(凡),筆畫數為13。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特殊,屬于聲旁轉注的一類字。原字是褪,讀音為tun4,意為褪色、退去。後來在一個雨字旁邊加上分解部首風,表示像雨一樣的洗禮後,退色并最終崩潰的狀态。由于褪字有其他的意義,所以就聲旁轉注為頹。
在繁體字中,頹圮分别寫作頽圮。
在古代,頹圮的寫法也有所變化。在秦漢時期,頹圮字分别寫作躋或厥。而到了晉代則開始使用如今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頹圮的例句:
1. 這幢樓房年久失修,已經顯得十分頹圮。
2. 他的事業一片頹圮,一夜間成了窮光蛋。
3. 這座城市經曆了戰争後,變得破敗頹圮。
頹圮的一些組詞包括:
1. 頹敗(形容衰敗、崩潰)
2. 頹垣(指破損的城牆)
3. 頹廢(形容落魄、堕落)
頹圮的一些近義詞有:崩潰、衰敗、倒塌、破敗。
頹圮的一些反義詞有:巍峨、矗立、興盛、繁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