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曉,貫通。 宋 陸遊 《楊夫人墓志銘》:“二子未從外塾,而於幼學之事,各已通貫精習。”《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 王勃 ﹞幼有大才,通貫九經,詩書滿腹。”《新華月報》1954年第7期:“但通貫古今的俄語史,至今還缺乏權威性的著作,因為條件還不成熟。”
(2).溝通,連接。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有禮星石,獅子石,好事者傳玩之”原注:“獅子石,高三四尺,孔竅千萬,遞相通貫,如獅子,首、尾、眼、鼻皆全。”
“通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通曉,貫通
指對知識、學問等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溝通,連接
指事物之間形成連貫性或物理上的連通。例如:
“貫通”與“通貫”含義相近,但“貫通”更強調穿透性或徹底性(如“貫通祖國大西北與大西南的鐵道”),而“通貫”多用于描述知識體系或物理連接的完整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通貫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通順、貫通。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亻”,表示人,右邊是“貫”,表示貫通。
通貫的筆畫數為11,其中部首“亻”有2畫,部首“貫”有9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陽貨》一章,其中提到了“通貫于鬼神之間”的說法。通貫在古文字形中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義和用法沒有變化。
在繁體字中,通貫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差異。例如,通貫在古代的寫法為「通貫」。這種寫法在台灣和香港仍然有一定的使用。
例句:
1. 我們要通過溝通與合作,讓思想和觀點在團隊中通貫起來。
2. 他的演講流利而條理清晰,完全能夠通貫觀衆的思維。
組詞:通情達理、貫徹執行、貫穿始終、貫若無障、貫串始終
近義詞:流利、順暢、通暢、通順
反義詞:斷絕、隔絕、打斷、中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