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疾言厲色 ”。 明 馬愈 《馬氏日抄·胡宗伯》:“雖盛怒,未嘗疾聲厲色。” 魯迅 《書信集·緻王志之》:“倘若疾聲厲色,拒人于千裡之外,倒是我們的損失。” 沉從文 《紳士的太太》:“﹝紳士﹞在議會時還極其雄強,常常疾聲厲色的和政敵論辯,一言不合就擊起一個墨盒飛到主席台上去。”
“疾聲厲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í shēng lì s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說話時聲音急促、神情嚴厲,通常帶有憤怒或斥責的态度。例如在指責他人錯誤或表達強烈不滿時使用()。
最早出自《後漢書·劉寬傳》:“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 後演變為“疾聲厲色”,多用于描述發怒或嚴肅溝通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具體語境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案例。
《疾聲厲色》是形容某人說話時語氣激烈且表情嚴肅的一種狀态,通常是在訓斥、批評或發怒的情況下出現的。
《疾聲厲色》包含三個部首:疒(疔療) + 士(艹壬) + 冖(冕冗再)。
共有13個筆畫。
《疾聲厲色》這個詞并沒有明确的來源,但可以通過其中的兩個字來推測其意義。
《疾》表示急速、激烈,而《厲》則表示強烈、嚴厲。結合這兩個字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在激烈斥責或嚴厲批評時,口氣和表情都非常激烈、嚴肅。
《疾聲厲色》是《疾聲厲色》的繁體字寫法,表示相同的意思。
古時候寫《疾聲厲色》的漢字和現代寫法相同,沒有特殊的變化。
他對我疾聲厲色地說道:“你這樣的行為是完全不能容忍的!”
- 疾言厲色
- 厲聲斥責
- 疾步前進
- 厲色批評
- 怒容滿面
- 咄咄逼人
- 正色教誨
- 和藹可親
- 柔聲細語
- 緩和表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