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書寫運筆的七種方法,即擫、壓、鈎、揭、抵、導、送,亦稱撥镫法。 南唐 李煜 《書述》:“書有七字法,謂之撥鐙。自 衛夫人 并 鐘 、 王 ,傳授於 歐 、 顔 、 褚 、 陸 等,流於此日……所謂法者,擫壓、鈎揭、抵拒、導送是也。” 沉尹默 《書法6*論·餘論》:“檢閱 計有功 《唐詩紀事》 陸希聲 條,隻言:凡五字,擫、押、鈎、格、抵,而無‘謂之撥鐙法’字樣。由此可見, 李煜 的七字法是參加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盡可以為依據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七字法漢語 快速查詢。
“七字法”是一個與漢字書法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七字法指漢字書寫運筆的七種方法,具體包括擫、壓、鈎、揭、抵、導、送,又稱“撥镫法”。這一術語主要用于書法領域,強調用筆的規範與技巧。
七字法中的每個動作對應不同的運筆技巧:
七字法在古代書法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規範運筆動作幫助學習者掌握筆力分布與結構平衡,尤其在楷書、行書中應用廣泛。
需注意,部分資料提及七字法為“七字修辭手法”,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書法文獻,可能為概念混淆。建議優先參考書法典籍或專業研究。
《七字法》指的是一種以七個字為限制的文筆表達法。在文學創作中,七字法被用來要求作者在七個字以内表達出一個深刻而有力的意境或思想。
《七字法》的拆分部首為「丨」,拆分筆畫為「丨、丨、丨、一」。部首「丨」表示豎立,筆畫中的「一」則表示橫線。
在繁體字中,《七字法》的字形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略有不同。例如,「七」字的「八」部分被寫成一個圖形上的橫線。
以下是幾個應用了《七字法》的例句:
1. 春暖花開,鳥語花香。
2. 水清澈見底,魚兒歡快遊動。
3. 人海茫茫,尋找一個相伴終生的靈魂。
與《七字法》相關的組詞包括:七言詩、七絕、七律。
與《七字法》意思接近的詞語有:簡潔明快、點睛之筆、凝練有力。
與《七字法》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冗長啰嗦、累贅拖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