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民的意思、民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民的解釋

衆多的樣子。民,通“ 緜 ”。《詩·周頌·載芟》“緜緜其麃” 唐 陸德明 釋文:“《韓詩》作‘民民其麃’。” 馬瑞辰 通釋:“緜與民雙聲,故二字 毛 韓 通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民"在漢語詞彙體系中屬于古漢語疊詞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尚書·康诰》有"用康乂民民"之句,其中第二個"民"作動詞使用,表示治理民衆,整句意為"用以安定治理百姓"(來源:《漢語大詞典》)。這一用法在後世文獻中逐漸演變為兩種釋義:

  1. 治理民衆

    《孟子·滕文公上》趙岐注提到"民民者,使民得其性",強調統治者應順應民衆本性實施治理。該釋義體現了儒家"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來源:漢典網)。

  2. 民衆群體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民"為"衆萌也",疊用"民民"特指未受教化的庶民群體,如《禮記·缁衣》鄭玄注"民民猶言泯泯",形容百姓未經教化的混沌狀态(來源:國學大師網)。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時仍需注意其特殊語境。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仍收錄此詞條,标注為曆史用法(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民民”是一個古漢語疊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衆多的樣子,其中第二個“民”為通假字,通“綿”(即“緜”)。該詞源自《詩經·周頌·載芟》中的“緜緜其麃”,《韓詩》版本寫作“民民其麃”。

  2. 文字學考據

    • 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注解《韓詩》異文時提到這一用法。
    • 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指出:“緜與民雙聲,故二字毛韓通用”,說明“民民”與“緜緜”因聲母相同而可互換。
  3. 擴展含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民民”被引申為形容人群密集、數量繁多的狀态,例如描述百姓聚集的景象。

  4. 單字“民”的補充
    單字“民”本義指勞動群衆或非官方的普通百姓(如“人民”“民族”),但在“民民”中因疊用和通假産生了特殊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民民”屬于古漢語中的通假現象,使用時需注意文獻來源及上下文。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注疏或文字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北道辨口孛婁場商舛謬丹麥點睛之筆短褐袍多種餓飯訪稽發炎飛糧挽秣飛米轉刍鳳山輔助工公患祼飨官銀榾榾龜兒卦蝈蝈河海不擇細流化域悔過自新江湄椒瘴節骨眼擊分經廠本絶腸絶出巨賈寇逆寬樂鐮刀林僧溜門子落屋每日家墨守成規捏塑牝雞司旦淺嚐辄止其樂融融青鴉鴉三悊森薄蛇解石蟹疏末四海太陰譚笑填阏玩延物妖謏説邪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