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偷營的意思、偷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偷營的解釋

[make a surprise attack on an enemy camp;raid an enemy camp] 偷偷地襲擊敵營

詳細解釋

(1).苟且謀求。《商君書·農戰》:“作壹則6*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

(2).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的軍營。 唐 栖蟾 《遊邊》詩:“偷營天正黑,戰地雪多紅。”《水浒傳》第四一回:“我們衆人偷營劫寨,隻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 柔石 《二月》一:“就趁半夜漆黑的時候,他去偷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偷營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偷營

指在軍事行動中趁敵方不備時秘密襲擊其營地的戰術行為,屬古代戰争常用策略。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解析

    • 偷:古義中可解作“暗中行動”“趁隙突襲”,如《說文解字》釋為“苟且也”,此處引申為隱秘突襲。
    • 營:指軍隊駐紮的營地,如《玉篇》注“營,軍壘也”。

      合稱“偷營”即暗中偷襲敵軍軍營。

  2. 軍事定義

    指利用夜色、地形或敵方松懈時發動突襲,旨在破壞敵方防禦體系、制造混亂或奪取物資。例如《孫子兵法·計篇》強調“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偷營即此類戰術的典型實踐。

二、典籍與曆史用例

  1. 古代兵書記載

    • 《武經總要·卷五》載:“夜半偷營,必擇精銳,乘敵倦怠。” 強調需精選兵力與時機。
    • 《三國志·魏書·張遼傳》記張遼“夜募敢死士八百人,偷營破陣”,以少勝多突襲孫權大營。
  2. 文學化用例

    明清小說中常見此類描寫,如《水浒傳》第五十四回:“宋江分兵偷營,劫了呼延灼糧草。” 體現其戰術在民間認知中的普及性。

三、現代引申與近義詞

  1. 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可比喻暗中破壞或突襲行為(如商業競争),但此用法較少見。

  2. 近義詞辨析
    • 劫營:側重武力強攻,與“偷營”的隱蔽性略有差異。
    • 襲營:詞義相近,但“襲”更強調突然性,“偷”更突出隱秘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7卷,頁489
  2. 《孫子兵法新注》(中華書局,2010年),頁15
  3. 《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卷十七
  4. 《武經總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卷五
  5.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頁1312

網絡擴展解釋

“偷營”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不同文獻來源。以下是綜合多個搜索結果後的詳細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軍事行動
    指在戰争中暗中偵察或突襲敵方軍營的行為。例如唐代詩人栖蟾在《遊邊》中描述“偷營天正黑,戰地雪多紅”,生動描繪了夜間偷襲敵營的場景。這種用法常見于古典文學,如《水浒傳》第四十一回提到“偷營劫寨”的戰術。

  2. 引申義:出其不意的策略
    在成語“偷營劫寨”中,“營”指軍營,“劫”為強奪,整體強調以突襲手段破壞敵方防禦,如《三國演義》中多次出現的戰術描寫。

二、其他釋義

  1. 苟且謀求(古義)
    出自《商君書·農戰》:“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此處“偷營”指百姓不投機取巧、踏實務農,引申為不從事非正當的營生。這一含義在現代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籍。

三、用法與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商君書》《醒世恒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闇傷白梨白蜃白蝯扁螺兵旅讒舌撐目怵勸當家立事登日怼恨頓遞堕睫反支跟梢官仕化期晦默虎視鷹瞵堅約唧唧咕咕钜迹句偈駒陰賫領理識六結路福昵依翩飄輤車阡眠潛通群居染塵人扇風山圈燒割身不由己深契身微力薄市厘水缽水旱稅榷斯役态貌題名會體帖通班透切兔頭吐蚊鳥瓦甑違谕香紅習複襲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