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厮役。指幹雜事的勞役。《左傳·哀公二年》“人臣隸圉免” 杜預 注“去厮役” 唐 陸德明 釋文:“厮役,如字。厮,又作‘斯’,音同。 何休 注《公羊》雲:‘艾草為防者曰厮,汲水漿者曰役。’ 蘇林 注《漢書》雲:‘厮,取薪者。’ 韋昭 雲:‘析薪曰厮。’” 漢 王符 《潛夫論·叙錄》:“未嘗服斯役,無所效其勛。”
“斯役”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文獻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斯役(拼音:sī yì)指幹雜事的勞役,即“厮役”。在古代社會,這類勞役通常由地位較低的人承擔,涉及砍柴、汲水、除草等日常雜務。
“斯”與“厮”在古代文獻中常通假使用。例如:
需結合上下文區分“斯役”中的通假現象,避免與“斯”作代詞或連詞的用法混淆。例如“斯役”在《潛夫論》中明确指向勞役,而非指示代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潛夫論》等原始文獻,或查閱古代注疏(如杜預、陸德明的注解)。
《斯役》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斤」和「彳」。它的總筆畫數為8。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沒有明确的釋義。
《斯役》的繁體字為「斯役」,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有不同的變體和寫法,但沒有确切的資料可以證實。
1. 他們在斯役中努力工作,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标。
2. 雖然斯役繁重,但我們必須堅持下去。
目前沒有确切的資料表明《斯役》可以和其他漢字組合成詞語。
由于《斯役》的來源和具體意義不明确,很難找到與之意義相近的詞語。
由于《斯役》的來源和具體意義不明确,很難找到與之意義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