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的意思、身不由己的詳細解釋
身不由己的解釋
[in spite of oneself;involuntarily] 指人失去自主的能力,全由他人支配,或受周圍環境的控制
詳細解釋
身體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動不能由自己支配。《三國演義》第七四回:“ 禁 拜伏於地,乞哀請命。 關公 曰:‘汝怎敢抗吾?’ 禁 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紅樓夢》第十二回:“ 賈瑞 此時身不由己,隻得蹲在那臺階下。” 魯迅 《彷徨·傷逝》:“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亦作“ 身不由主 ”。《紅樓夢》第五二回:“﹝ 晴雯 ﹞‘噯喲’了一聲,就身不由主睡下了。” 葉聖陶 《一個練習生》:“沖在人群的波浪裡,我身不由主,隻能應合着大衆的步調朝西跑。”
詞語分解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 己的解釋 己 ǐ 對别人稱本身:自己。知己。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幹的第六位,用作順序第六的代稱。 人彼 筆畫數:; 部首:己;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身不由己”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動或決定受到外界環境、客觀條件或他人意志的強烈影響,導緻自身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字面可拆解為“身體(行動)不聽從自己的意志”。“身”指自身,“由”表示聽從或控制,“己”即自己。
- 引申含義:強調主觀意願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表達一種被迫、無奈的狀态,常用于描述人在壓力、規則、情感或突發事件下的被動處境。
2.結構分析
- 主謂結構:由“身”(主語)和“不由己”(謂語)組成。
- 否定表達:通過“不”字否定“由己”,突出主體失去自主性。
3.使用場景
- 現實困境:如因工作、家庭責任或社會規則被迫做出違背本意的選擇。
例:他身不由己地接受了加班,盡管早已疲憊不堪。
- 情感束縛:如愛情、親情中因牽挂或責任難以抽身。
例:她身不由己地回到故鄉照顧生病的母親。
- 突發事件:如意外、災難等不可抗力導緻的被動狀态。
例:洪水襲來,人們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激流。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 不由自主(更強調無意識的反應,如情緒激動時的動作)
- 迫不得已(強調被迫選擇,但仍有主觀權衡)
- 反義詞:
- 隨心所欲(完全按自己意願行動)
- 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态)
5.語法功能
- 作謂語:“他身不由己,隻能聽從安排。”
- 作定語:“這是一種身不由己的處境。”
- 作狀語:“她身不由己地流下眼淚。”
文化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體與集體”“自由與責任”矛盾的思考,常見于古典文學(如《紅樓夢》中人物命運的描寫)和現代影視作品,用以增強情感共鳴。
網絡擴展解釋二
身不由己
意思:“身不由己”是一個成語,形容受到外在力量或環境的控制,沒有自主權或自由決定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身不由己”這個詞是由“身”、“不”、“由”、“己”四個字組成。其中,“身”是由“身”部和“㇏”構成,表示人的身體;“不”由“一”和“不”構成,表示否定;“由”由“辶”和“田”構成,表示行為的起源;“己”由“己”部和“㇐”構成,表示自我。整個詞共有十一畫。
來源:“身不由己”是源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話:“孔子常使弟子為介,可以稱《論語》矣。”原意是指人們對于孔子的學說表示無法控制,不能隨意解釋和扭曲。
繁體:繁體字中,“身不由己”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古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是“身不由己”這個成語的字形和結構并沒有很大變化。
例句:
- 在這個體制下,我們的命運完全是“身不由己”的。
- 在社會的壓力下,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身不由己”。
相關詞語:
- 組詞:身臨其境、身心俱疲、由此可見。
- 近義詞:束手無策、束縛自己。
- 反義詞:自由自在、自行其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