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鳥名。又名蚊母鳥。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中:“蚊母鳥,形如青鷁,嘴大而長,于池塘捕魚而食,每叫一聲,則有蚊蚋飛出其口,俗雲采其翎為扇,可辟蚊子。亦呼為吐蚊鳥。”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 江 東有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于蘆荻中。”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蚊母鳥》﹝釋名﹞:“吐蚊鳥、鷏。”﹝集解﹞引 陳藏器 曰:“此鳥大如雞,黑色。生南方池澤茹蘆中, 江 東亦多。其聲如人嘔吐,每吐,出蚊一二升。”參見“ 蚊母鳥 ”。
“吐蚊鳥”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進行區分:
一、動物學定義(主要含義) 該詞指代一種水鳥,又名“蚊母鳥”,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
二、比喻性用法(少數文獻提及) 提到該詞可作為成語,形容人說話聲音細小微弱或含糊不清,含貶義色彩。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典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建議:若用于學術或正式場景,建議優先采用動物學定義,并參考《嶺表錄異》《本草綱目》等古籍記載;比喻用法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吐蚊鳥》是一個成語,意指人們在生活或工作中将小事情看得非常重要,而忽略了大問題或真正需要關注和解決的事情。類似于對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卻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吐蚊鳥》由多個部首和筆畫組成:
吐(口):四畫,表示動作“吐”;
蚊(蟲):十一畫,表示名詞“蚊子”;
鳥(鳥):五畫,表示名詞“鳥”。
《吐蚊鳥》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中,原文是指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念叨說的一句話:“誰能吐蚊鳥于口哉?”意指他覺得衆人對于整個國家的大事都不予理會,隻關心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
在繁體字中,《吐蚊鳥》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可是,《吐蚊鳥》這個詞并沒有出現不同的寫法,其拆分和部首筆畫在古代也是一樣的。
這幾天他總是抱怨公司的飯堂菜不好吃,卻對于部門的重要會議毫不關心,簡直是在吐蚊鳥。
吐氣揚眉、吐露、蚊蟲、鳥語花香
無關痛癢、雞毛蒜皮、無畏小事、忽略大節
以大事為重、關注本質、看重實質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