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佛教僧侶行頭陀時,應遵守的住空閑處、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項苦行。 唐 王維 《與蘇盧二員外期遊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詩:“共仰頭陀行,能忘世諦情。” 趙殿成 箋注:“《大品》雲, 須菩提 説法者受持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衲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冢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大衣。”
頭陀行是佛教僧侶修行的苦行方式,源自梵語“Dhūta”(意為抖擻、淘汰煩惱),旨在通過簡樸生活磨煉心性,達到少欲知足的修行目标。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頭陀行指僧侶遵守的十二項苦行規約,包括居寂靜處、乞食為生、穿百衲衣等,以摒棄貪欲、專注修行。
梵語含義
“頭陀”意為“抖擻”,即通過苦行滌除身心煩惱,如《新浪佛學》所述,摩诃迦葉(佛陀大弟子)即以“頭陀第一”著稱。
居住規範
飲食戒律
衣着要求
(注:完整十二項可參考、8等來源。)
頭陀行通過極簡的生活方式,幫助修行者斷除對物質和感官享受的執着,培養堅韌心性。如王維詩中“共仰頭陀行,能忘世谛情”,體現了其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若需了解全部戒條或曆史淵源,可查閱佛教經典或權威釋義(如、10)。
《頭陀行》是指佛陀及佛教僧衆出行,去化緣的活動。其中,“頭陀”一詞指的是古代印度的沙門(比丘),也即佛教僧侶。
《頭陀行》可以拆分為“頭”、“陀”、“行”三個字。其中,“頭”的部首是“頁”,筆畫數為5;“陀”的部首是“阜”,筆畫數為8;“行”的部首是“彳”,筆畫數為6。
《頭陀行》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描述佛陀及僧侶的修行和布施活動。該詞在語言轉變和演化中也有多種寫法,如繁體字“頭陀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頭陀行》一詞而言,其古代寫法可能在字形和結構上存在差異。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1. 今天,我們一起去參加佛寺舉行的《頭陀行》活動。
2. 據說僧人們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頭陀行》活動,以積累功德。
組詞:頭陀、行走、出行
近義詞:僧人行、佛門行、沙門行
反義詞:世俗行、凡人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