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頭陀行的意思、頭陀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頭陀行的解釋

佛教語。指佛教僧侶行頭陀時,應遵守的住空閑處、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項苦行。 唐 王維 《與蘇盧二員外期遊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詩:“共仰頭陀行,能忘世諦情。” 趙殿成 箋注:“《大品》雲, 須菩提 説法者受持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衲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冢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大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頭陀行是佛教術語,指佛教修行者為斷除煩惱、磨練身心而采取的苦行實踐方式。該詞源于梵語"dhūta",意為"抖擻""去除",最早見于《四分律》等早期漢譯佛典,指通過特定戒律規範來滌除塵垢的修行方法。

根據《大智度論》記載,頭陀行包含十二項核心修行準則:

  1. 穿糞掃衣(撿拾廢棄布料縫制袈裟)
  2. 但持三衣(僅保留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三件僧服)
  3. 常乞食(不自設炊具,托缽化緣)
  4. 次第乞(平等接受施舍,不擇貧富)
  5. 一坐食(每日僅用一餐)
  6. 節量食(控制飲食量)
  7. 住阿蘭若(遠離聚落,居于寂靜處)
  8. 冢間坐(在墓地修行觀想無常)
  9. 樹下坐(露天而居不建寮房)
  10. 露地坐(完全暴露于自然環境中)
  11. 隨處坐(不執着固定坐處)
  12. 常坐不卧(保持跏趺坐姿,減少睡眠)

這種修行方式在唐代《南海寄歸内法傳》中被稱為"十二杜多功德",其核心精神是通過物質生活的極度簡化,達到破除我執、降伏貪欲的目的。現代佛教研究者指出,頭陀行體現了原始佛教"少欲知足"的根本教義,對禅宗等宗派的修行方式産生過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頭陀行是佛教僧侶修行的苦行方式,源自梵語“Dhūta”(意為抖擻、淘汰煩惱),旨在通過簡樸生活磨煉心性,達到少欲知足的修行目标。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意義

  1. 基本概念
    頭陀行指僧侶遵守的十二項苦行規約,包括居寂靜處、乞食為生、穿百衲衣等,以摒棄貪欲、專注修行。

  2. 梵語含義
    “頭陀”意為“抖擻”,即通過苦行滌除身心煩惱,如《新浪佛學》所述,摩诃迦葉(佛陀大弟子)即以“頭陀第一”著稱。


二、十二項苦行内容(部分列舉)

  1. 居住規範

    • 住阿蘭若:選擇遠離喧嚣的寂靜處(如深山),标準是“聽不到牛叫”。
    • 樹下住/冢間住/露地住:不固定居所,樹下、墓地或露天而居,減少對環境的依賴。
  2. 飲食戒律

    • 常乞食:僅靠托缽乞食維生,不從事生産或接受金錢。
    • 次第乞食:依次乞讨不超過七戶,所得食物需與其他僧人平分。
    • 節量食:控制食量,避免貪多。
  3. 衣着要求

    • 着百衲衣:穿用碎布縫制的衣物,象征簡樸。

(注:完整十二項可參考、8等來源。)


三、修行意義

頭陀行通過極簡的生活方式,幫助修行者斷除對物質和感官享受的執着,培養堅韌心性。如王維詩中“共仰頭陀行,能忘世谛情”,體現了其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若需了解全部戒條或曆史淵源,可查閱佛教經典或權威釋義(如、10)。

别人正在浏覽...

暗泣頒官北郭先生辯囿嗔道吃不來崇大蟲螘楚棰鬥檢豆綠惡疾屙屎負擔高蹶高魚國際貨币花押觳陋互校驕竪嘉粟急且給事郎唧筒鞠歌行科爵扣刀琅霜遼緬罵座目屬砰韸批亢搗虛潛藴杞梁妻傾葵清約氣勢磅礴乞索區區此心認舊沙霾珊鈎山苗讪議盛服沈陽市實逼處此水晶燈籠速末水瑣薄鎖子土歌頹瘁位號文深網密下陵上替戲場諧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