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杞梁妻的意思、杞梁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杞梁妻的解釋

(1). 春秋 齊 大夫 杞梁 之妻。或雲即 孟姜 。 杞梁 ,名 殖 (一作 植 )。 齊莊公 四年, 齊 襲 莒 , 杞梁 戰死,其妻迎喪于郊,哭甚哀,遇者揮涕,城為之崩。後演為 孟姜女 哭長城的傳說故事。《禮記·檀弓下》:“ 齊莊公 襲 莒 于奪, 杞梁 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莊公 使人弔之,對曰:君之臣不免於罪,則将肆諸市朝而妻妾執;君之臣免於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孟子·告子下》:“ 華周 杞梁 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孫奭 疏:“或雲 齊莊公 襲 莒 ,逐而死,其妻 孟姜 向城而哭,城為之崩。” 漢 劉向 《列女傳·齊杞梁妻》:“ 杞梁 之妻無子,内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屍于城下而哭,内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 前蜀 貫休 《杞梁妻》詩:“ 秦 人築土一萬裡, 杞梁 貞婦啼嗚嗚。”

(2).歌曲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杞梁妻》, 杞植 妻妹 明月 之所作也。 杞植 戰死,妻歎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生人之苦至矣。’乃抗聲長哭, 杞 都城感之而頽,遂投水而死。其妹悲其姊之貞操,乃為作歌,名為《杞梁妻》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杞梁妻是漢語典故詞彙,特指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杞梁(又名杞殖)的妻子,其事迹以“哭夫崩城”的傳說為核心,成為古代貞烈女性的象征。以下從詞義、典故源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釋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杞梁妻

指春秋時齊大夫杞梁之妻。相傳杞梁戰死,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後為孟姜女故事的原型。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4冊,第618頁(ISBN:9787543200471)

該詞專指曆史/傳說中因哀恸亡夫而感天動地的女性形象,引申為對丈夫忠貞不渝、情感深摯的典範。


二、典故源流與記載

  1. 原始記載

    •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襲莒,杞梁戰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其妻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遂吊諸其室。

      (此為最早史實記載,無“哭城”情節)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注》(ISBN:9787101001703)

  2. 哭城傳說定型

    • 西漢·劉向《列女傳·貞順傳》:

      杞梁妻無子,内外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屍于城下而哭……十日而城為之崩。

      來源:中華書局《列女傳譯注》(ISBN:9787101052170)

  3. 文學演變

    • 唐代《琱玉集》引《同賢記》:杞梁妻名仲姿,哭倒長城。

      (故事與秦長城結合,演變為“孟姜女”原型)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敦煌變文集校注》(ISBN:9787532528764)


三、文化象征與影響

  1. 貞烈典範

    漢代起被納入儒家貞節倫理體系,如曹植《黃初六年令》:“杞妻哭梁,山為之崩。”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曹植集校注》(ISBN:9787020003427)

  2. 文學母題

    典故常見于詩詞,如李白《白頭吟》:“城崩杞梁妻,誰道土無心。”

    來源:中華書局《全唐詩》卷二十

  3. 民俗轉化

    唐宋後與“孟姜女”傳說融合,成為民間哭靈、崩城叙事的核心符號。

    來源:顧颉剛《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88485)


學術考辨要點

結論:杞梁妻作為文化符號,承載了從史實到傳說、從倫理教化到民間叙事的多層意涵,其詞義本質是對“貞烈哀恸”這一文化原型的指代。

網絡擴展解釋

“杞梁妻”是中國古代一個兼具曆史與傳說色彩的典故,其含義在不同時期經曆了顯著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曆史起源(春秋時期)

杞梁妻最早記載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杞梁是齊國将領,在攻打莒國時戰死,其妻(未記載姓名)迎喪時拒絕齊莊公在郊外吊唁,要求以正式禮儀祭奠。這一情節展現了她對禮法的堅守和剛烈性格,并無“哭城”“崩城”等傳奇内容。

二、情節演變(戰國至漢代)

  1. 哭夫與崩城:戰國《禮記》和《孟子》增加了“哭之哀”的情節,西漢劉向《說苑》首次提到杞梁妻“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列女傳》進一步描述她投淄水殉夫。此時故事重心轉向悲劇色彩,強調貞烈。
  2. 社會背景:漢代儒家禮教強化,杞梁妻成為貞潔烈女的典型,故事被賦予道德教化意義。

三、傳說轉型(唐代以後)

唐代貫休《杞梁妻》詩将故事背景改為秦朝,杞梁變為築長城役夫,其妻哭倒長城。這一改編将矛頭指向秦暴政,并融入“孟姜女”元素,形成“哭長城”的民間傳說。明代因修長城引發民怨,傳說進一步流傳,成為反抗暴政的象征。

四、文化意義

  1. 道德象征:從守禮婦人到貞烈女性,反映古代對女性角色的期待。
  2. 文學母題:為後世詩詞、戲曲提供素材,如《孟姜女》傳說被列為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
  3. 曆史與虛構交織:展現真實事件如何通過藝術加工演變為傳奇,體現民衆對戰争、勞役的批判。

五、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提到“杞梁妻”為古曲名(如晉代《古今注》),或作為成語形容妻子為夫犧牲,但此用法較少見。

“杞梁妻”最初是曆史人物,後經文學演繹成為兼具道德教化與反抗精神的傳說符號,其演變過程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變遷。

别人正在浏覽...

白費口舌白卷杯中之物邊和尚邊畧貶素表伯瀕死濱綏鐵路鉢囊插隊朝省趁涼持股公司赤寒叱诃傳奉槌棒雌節翠岚滴修都速兜抄二三其節粉缋觀國毂毂果否過甚其辭孤山處士黑亮戶絶繭館驚逃經一事,長一智觐嶽汲揚寄怨俊悟靈筵六廐顱颡明白明婚正配謀府排門粉壁桼政熱謾潵骨池施服霜粟數米而炊四犯松布唐溪填填統一體忘己玮麗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