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honest and upright and thrifty] 清廉儉約
公雖自信清約。——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1).清廉節儉。《後漢書·祭肜傳》:“ 肜 在 遼東 幾三十年,衣無兼副。 顯宗 既嘉其功,又美 肜 清約。”《世說新語·賞譽》“亦名士之高操者” 劉孝标 注引《故之别傳》:“ 胡之 治身清約,以風操自居。” 宋 陸遊 《朝奉大夫直秘閣張公墓志銘》:“比右史奉公喪歸,至無屋可廬,其清約如此。”
(2).清靜自守。《東觀漢記·馬廖傳》:“ 馬廖 少習《易經》,清約沉靜。”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七》:“ 伏氏 世以經學清約,相承東州,號曰 伏不鬭 。”《世說新語·德行》“泊清溪渚” 劉孝标 注引《中興書》:“ 鎮 清約寡欲,所在有異績。”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志銘》:“公為人謹畏清約,與人交淡然,久而後知其篤也。”
(3).指政事清明簡約。《後漢書·張敏傳》:“﹝ 敏 ﹞清約不煩,用刑平正,有理能名。”《晉書·忠義傳·王育》:“﹝ 王渾 ﹞為政清約,宿盜逃奔他郡。”《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六年》:“法忌煩苛,治貴清約。”
(4).簡要;精要。 宋 曾鞏 《<鮑溶詩集目錄>序》:“ 溶 詩尤清約謹嚴,而違理者少,亦近世之能言者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一節:“ 司馬昭 集 羊祜 、 杜預 等名儒重臣十四人,删改《魏律》,去其苛穢,存其清約,訂定新律二十篇,六百二十條,二萬七千六百馀字。”
“清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解析。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文獻,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
清廉儉約:
簡要、簡約:
“清約”一詞主要形容人的品德和生活作風,核心在于清廉和儉樸,強調道德上的純潔高尚與物質生活上的自我約束、簡單樸素。次要含義指文風或事物的簡要、簡約。
引用參考來源:
“清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權威詞典和文獻解釋如下:
清廉節儉
指為人或為官時保持廉潔、生活簡樸。例如宋代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提到“公雖自信清約”,強調節儉的重要性。
清靜自守
形容心性淡泊,不慕名利,注重内在修養。這一釋義多見于古典文獻,體現個人精神境界的追求。
政事清明簡約
用于描述治理方式簡潔高效、政治環境清正。常見于對古代官員政績的評價。
簡要、精要
指語言或内容的簡潔扼要,如文章風格或思想表達的精煉性。
補充說明
艾青變形炳赫草就恻怛之心醇駮辭愆大陸性氣候道高德重電大疊代反璧販傭非僻焚裂付授負責國家滑出溜缋純嘉玉解蹙集雲台肯酒苦诤煉師淩遽鱗栉面戒迷路虐暴貧賤不移起道清閨清涼國青筇慶施奇日去事三霜石雕世耳屍位試驗霜水碩望四少天方國帖例徒取王圻武昌魚閑代纖惡相提而論閑雲孤鶴亵近脅肋謝役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