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爵的意思、科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爵的解釋

指封建王朝官員的品級爵位。 唐 司空圖 《注<愍征賦>後述》:“且科爵之設,是多得於彼而少喪於此,侈其虛而歉其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爵"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與官爵體系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科爵(kē jué)指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官職或爵位。其中:


二、引申含義

  1. 功名與地位的象征

    指科舉及第後取得的官職,如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知縣等職,成為士人階層晉升的核心通道。

  2. 官場身份的代稱

    明清小說中常以"科爵"代指官員身份,如《儒林外史》中"科爵中人"即指通過科舉入仕的官僚群體。


三、曆史語境

明代王世貞《弇山堂别集》記載:"國朝重科爵,凡三甲皆授實職",說明科舉成績直接關聯官職授予。清代《欽定科場條例》進一步規定不同科舉名次對應官爵品級,如狀元授從六品翰林院修撰。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制度或文學作品中。如需引用,建議标注文獻來源以增強學術性。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科爵"詞條
  2. 《明史·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王世貞《弇山堂别集》(明代史料筆記叢刊)

網絡擴展解釋

“科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解釋,以下為綜合整理後的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科爵指封建王朝官員的品級和爵位,即官員的等級制度與封爵體系。該詞多用于描述官員在官僚體系中的地位及榮譽身份。

出處與用法

  1. 文獻來源:唐代司空圖在《注<愍征賦>後述》中提到:“且科爵之設,是多得於彼而少喪於此,侈其虛而歉其實。”此處“科爵”指通過制度設立的官員等級與爵位,暗含對虛名與實績不平衡的批判。
  2. 詞義構成:
    • 科:可指科舉制度中的科目分類,或官員的職級劃分。
    • 爵:指君主授予貴族的封爵等級(如公、侯、伯等)。

常見誤解澄清

部分資料(如)将“科爵”與“科舉最高考試”混淆,但根據高權威性文獻(如、3、5)及唐代原文,其核心含義更偏向“品級爵位”,而非科舉考試本身。

擴展說明

在封建官僚體系中,“科爵”反映了官員的雙重身份:既通過科舉或選拔獲得職級(科),又可能因功績或出身被授予爵位(爵),兩者共同構成其社會地位。

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制度,可參考《新唐書·選舉志》或《通典·職官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蠟明經邊須曹耦常性超新星愁結愁情當班膽識墱道釣舟締緝鬥穴短詠負蠜膏腴子弟官位古讀痼疾故吏耗費河澳皇差荒野花賊婚币江火假倩嘉夜九铢款讬欄牢儠儠率陀天院麥乳精茫然若失蠻夷邸莫辨楮葉辟色乾脆利落牽費啓煩奇峻親雠瓊鸾上孰身外身舍身示化侍禦師詩宰相始終不渝順次說媒套紅脫稍五花大綁享帚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