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头陀行的意思、头陀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头陀行的解释

佛教语。指佛教僧侣行头陀时,应遵守的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项苦行。 唐 王维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诗:“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諦情。” 赵殿成 笺注:“《大品》云, 须菩提 説法者受持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衲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住;八、树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大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头陀行是佛教术语,指佛教修行者为断除烦恼、磨练身心而采取的苦行实践方式。该词源于梵语"dhūta",意为"抖擞""去除",最早见于《四分律》等早期汉译佛典,指通过特定戒律规范来涤除尘垢的修行方法。

根据《大智度论》记载,头陀行包含十二项核心修行准则:

  1. 穿粪扫衣(捡拾废弃布料缝制袈裟)
  2. 但持三衣(仅保留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三件僧服)
  3. 常乞食(不自设炊具,托钵化缘)
  4. 次第乞(平等接受施舍,不择贫富)
  5. 一坐食(每日仅用一餐)
  6. 节量食(控制饮食量)
  7. 住阿兰若(远离聚落,居于寂静处)
  8. 冢间坐(在墓地修行观想无常)
  9. 树下坐(露天而居不建寮房)
  10. 露地坐(完全暴露于自然环境中)
  11. 随处坐(不执着固定坐处)
  12. 常坐不卧(保持跏趺坐姿,减少睡眠)

这种修行方式在唐代《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被称为"十二杜多功德",其核心精神是通过物质生活的极度简化,达到破除我执、降伏贪欲的目的。现代佛教研究者指出,头陀行体现了原始佛教"少欲知足"的根本教义,对禅宗等宗派的修行方式产生过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头陀行是佛教僧侣修行的苦行方式,源自梵语“Dhūta”(意为抖擞、淘汰烦恼),旨在通过简朴生活磨炼心性,达到少欲知足的修行目标。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意义

  1. 基本概念
    头陀行指僧侣遵守的十二项苦行规约,包括居寂静处、乞食为生、穿百衲衣等,以摒弃贪欲、专注修行。

  2. 梵语含义
    “头陀”意为“抖擞”,即通过苦行涤除身心烦恼,如《新浪佛学》所述,摩诃迦叶(佛陀大弟子)即以“头陀第一”著称。


二、十二项苦行内容(部分列举)

  1. 居住规范

    • 住阿兰若:选择远离喧嚣的寂静处(如深山),标准是“听不到牛叫”。
    • 树下住/冢间住/露地住:不固定居所,树下、墓地或露天而居,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2. 饮食戒律

    • 常乞食:仅靠托钵乞食维生,不从事生产或接受金钱。
    • 次第乞食:依次乞讨不超过七户,所得食物需与其他僧人平分。
    • 节量食:控制食量,避免贪多。
  3. 衣着要求

    • 着百衲衣:穿用碎布缝制的衣物,象征简朴。

(注:完整十二项可参考、8等来源。)


三、修行意义

头陀行通过极简的生活方式,帮助修行者断除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执着,培养坚韧心性。如王维诗中“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谛情”,体现了其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若需了解全部戒条或历史渊源,可查阅佛教经典或权威释义(如、10)。

别人正在浏览...

鳌足柏舟之节帮工保育员边缘海辨约冰冱逼取拨正朝享错念达尔文学说大卿泛轴贩子匪亲贵睦贵嫔贵相和事老唤则桦皮脸话亭鹘城猿洞恢耀艰窭基趾橘霉素颶母愒息堪士可虞梁山廪费灵鲲礼券离枝陇头音信芦簰马师皇没清头明旨末志木拐攮刀子虐世泥坑尼乾钱署前志七搭八搭任父人极上翔傻子生育率尸格响像逍遥津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