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琅玕樹上的霜花。 明 楊慎 《鳳賦》:“吸 昆邱 之琅霜,吞 嵰山 之紫露。” 清 納蘭性德 《效江醴陵雜拟古體詩·範彥龍古意》:“珠露飲帝梧,琅霜啄 崐丘 。”
“琅霜”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典文學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琅霜”指琅玕樹上的霜花。其中:
該詞多見于古詩文,例如:
在文學作品中,“琅霜”常與“珠露”“紫露”等意象并列,用于描繪高潔、冷冽的自然景象,可能暗含以下象征: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仿古創作中。如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修辭效果。
琅霜是一個帶有濃厚文學氣息的詞語,它形容東方的冰霜,意指美麗而寒冷的景象。琅霜一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用來描繪冬季寒冷清澈的風景,帶有一種淡雅的美感。
琅:音為“lang”,部首為玉,共有12個筆畫。
霜:音為“shuang”,部首為雨,共有16個筆畫。
琅霜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具有悠久的曆史。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琅霜被描繪成一種美麗而寒冷的自然景象。目前,琅霜仍然被廣泛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冰雪風景的美感。
在繁體中,琅霜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琅霜的基本意思和形态并未改變,通常以相似字形來表達。
1. 冬日的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窗台上,映出了一地琅霜。
2. 風停了,整個大地都被琅霜覆蓋,仿佛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琅琅:形容聲音清脆悅耳。
霜寒:形容極寒的天氣或環境。
冰霜、寒冷、凜冽
溫暖、炎熱、春暖花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