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民的意思、常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民的解释

普通百姓。《战国策·赵策二》:“常民溺於习俗,学者沉於所闻。”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往者常民衣服温暖而靡,器质朴牢而致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民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寻常百姓,强调其普遍性、常态化的社会属性。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文化维度进行解析:


一、语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常民”由“常”(恒常、普通)与“民”(民众)复合而成,指代未拥有特殊身份或特权的广大平民群体。区别于“贵族”“士大夫”等阶层,凸显社会构成的基础性与普遍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256页。

  2. 词义延伸

    • 社会学层面:指未被权力或资本异化的普通人群,承载传统文化与生活智慧的主体。
    • 历史语境:古代文献中常与“庶民”互通,如《孟子·梁惠王上》载“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此处“庶民”即“常民”的同质概念。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201页。


二、用法特征

  1. 现代使用场景

    当代多用于学术讨论(如民俗学、社会学),强调对非精英群体的关注。例如:“常民文化”指代民间自发形成的习俗与生活方式。

    来源: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8页。

  2. 近义辨析

    • 常民 vs 平民:前者侧重“常态性”,后者强调“非官方身份”。
    • 常民 vs 大众:后者隐含现代性集体概念,前者更具传统乡土特质。

      来源:李荣《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三、文化意涵

“常民”概念渗透儒家“民本”思想,如《尚书》言“民惟邦本”,其价值指向社会稳定的根基。在当代研究中,“常民视角”成为解构精英叙事的重要方法论,推动对草根智慧的再发现。

来源: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 王力. 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李荣. 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网络扩展解释

“常民”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常民”指普通百姓或一般人,强调与特殊身份、地位人群的对比。


详细解释

  1. 字义构成

    • “常”:表示普通、平常,如“常人”“常识”;
    • “民”:指百姓、人民,如“国民”“民间”。
      组合后意为“普通民众”,侧重平凡与普遍性。
  2. 词义演变
    原指普通百姓,后引申为一般人或无特殊背景的群体。


使用场景


词源与例句


“常民”一词体现了对普通人群体的描述,既可用于日常对话,也常见于学术或历史语境。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平凡”与“普遍性”展开。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手反裘班曹笔酣墨饱察辞齿轮传动创刊号传爵袭紫吹筦漼然锻炼笃专方穿风兴云蒸父权櫜韔高绝高鱼隔音符号宫合公槐海峡贿遗撝挹矫邪归正惊搐羁维枯渴辣椒离本趣末柳夭桃艳陆地锣锅芒儿谜儿迷邦南为闹银逆谋喔咿牌军平估穷猿投林秋眉悫素日夜偌大弱岁三蓬晒腹山脚少形絁霜溪淑性四立四难锁子绦绳窝别羲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