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用七節甲片連綴而成。《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鄭玄 注:“謂上旅下旅劄續之數也。” 賈公彥 疏:“謂上旅之中及下旅之中皆有劄,續一葉為一劄,上旅之中續劄七節、六節、五節,下旅之中亦有此節。”上旅,謂腰以上,指衣;下旅,謂腰以下,指裳。 北周 庾信 《同盧記室從軍》詩:“函犀恒七屬,絡鐵本千群。”《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三年》:“ 希烈 聞 臯 用 慎 ,恐為己患,遺 慎 七屬甲,詐為復書,墜之境上。”
七種美屬的人,指貴、貞、長、師、宗、主、賢。《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九用有徵,乃任七屬:一曰國則任貴;二曰鄉則任貞;三曰官則任長;四曰學則任師;五曰族則任宗;六曰家則任主;七曰先則任賢。”
“七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
七種情感屬性
在傳統文化中,可指人的七種情感或心理狀态,包括:喜、怒、憂、思、悲、恐、懼。這一解釋與中醫“七情”理論相似,但需注意文獻佐證較少。
七類人才标準
據《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記載,“七屬”還指選拔人才的七項标準,分别為: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大戴禮記》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以區分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
《七屬》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的是七個類别或種類。它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具有七種不同分類的成員或元素。
漢字《七屬》的拆分部首是一部,表示與“土地、農田”相關的事物。它共由5個筆畫構成,結構簡單明了。
《七屬》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春秋繁露·論語類》一書中。繁體字形為「七屬」。
在古代,漢字《七屬》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為「七屬」,稍後演變為「七屬」。
1. 這本書按照不同的學科分為七屬,非常有用。
2. 在這個社團中,我們七屬各有所長,相互合作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七屬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新詞,例如:
1. 五七屬:指五個類别或種類。
2. 七屬八行:指各行各業。
3. 七屬八姓:指各種姓氏。
近義詞:
1. 七種
2. 七個類别
3. 七類
反義詞:
1. 一屬
2. 單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