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追究;追查。《漢書·梁孝王劉武傳》:“疑有所迫切,過誤失言,文吏躡尋,不得轉移。”《資治通鑒·漢成帝永始四年》:“文吏躡尋。” 胡三省 注:“躡尋者,謂躡其失言之後,而尋其内亂之跡也。”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沉公行狀》:“先是,公以入賀萬壽節至京,逆 瑾 方用事,惡公不為禮,遣中尉躡尋其過,攟摭無所得。”
(2).跟蹤尋找。 宋 洪邁 《夷堅丁志·蔡河秀才》:“兩人者元未嘗謁宿假,不敢躡尋,遂歸。”
“蹑尋”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作為固定詞條單獨收錄,但可從字源和古漢語用法進行考釋。依據《漢語大詞典》,“蹑”本義為“踩踏;輕步行走”,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張良、陳平蹑漢王足”;“尋”則有“探究、追蹤”之意,如陶淵明《桃花源記》“尋向所志”。二者組合後,“蹑尋”可解作“輕步追蹤查探”,多用于描述隱蔽或謹慎的搜尋行為。
從文獻用例觀察,《後漢書·隗嚣傳》載“蹑尋前緒”指沿襲前人事業軌迹,此處“蹑尋”含繼承發展之意。另見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蹑尋蹤迹”,則強調細緻查訪的動作特征。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性表述,如“蹑尋真相”“蹑尋古道”等語境,保留古漢語的典雅色彩。
來源參考:
“蹑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對事件或言論進行深入調查、追蹤真相。例如:
指暗中跟隨或尋覓目标。例如:
該詞多用于古籍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學研究領域。
暗中作樂白燦燦跋來報往豹論豹韬衛邊備鞭辟着裡閟闼不矜不伐豺虎窟斥事赤玉舄脞録堤堤端潔對國額慶防忌伐人發耀風斾府僚阜丘扶同幹雷光表晷候皓蒼花麻奸徒簡侻踐政京畿啾耳拒塞麟鳳伶俜笠蓑流死龍蹲漏阙面孔末垂模帖男服凝厲疲匮平心靜氣品齊麴塵羅榮嬿三能授衣假私盟塌實跳號挺正銅章吏緼畜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