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木雕的囚人。 漢 王充 《論衡·亂龍》:“ 李子長 為政,欲知囚情,以梧桐為人,象囚之形,鑿地為埳,以盧為槨,卧木囚其中。囚罪正則木囚不動;囚冤侵奪,木囚動出。不知囚之精神著木人乎?将精神之氣動木囚也?”
“木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木囚”指用木頭雕刻的囚人形象,字面理解為“木制的囚犯”。該詞由“木”(木頭)和“囚”(囚禁、囚犯)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漢代文獻。
據漢代王充《論衡·亂龍》記載,官員李子長在斷案時,用梧桐木雕刻成囚犯形狀,将其置于地坑中模拟牢獄。若木囚靜止不動,則判定囚犯有罪;若木囚移動,則表明囚犯可能含冤。這一記載反映了古代通過象征物輔助司法判斷的習俗。
部分資料(如)提到“木囚”可比喻“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論衡·亂龍》原文或相關漢學研究資料。
《木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被木材夾緊的人。
木囚的部首是木,總共有7個筆畫。
《木囚》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魯元公傳》中,用于形容被木材夾緊的人。
《木囚》的繁體字為「木囚」。
古時候《木囚》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沒有明顯差異。
1. 他不小心被木囚夾住了手指。
2. 木囚使得他無法自由活動。
木籠、囚禁、囚徒、木料、木質等。
木籠、木獄、木槽等。
自由、解放、逍遙等。
【别人正在浏覽】